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00:50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高等学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社会服务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在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背景下,作为黄河三角洲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如何根据国家规划的要求,深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加大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发挥学校在东营开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介绍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研究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借鉴国内外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分析了东营区域发展的形势以及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区域发展服务的优势、现状,提出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于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及路线
        1.2.1 研究的方法
        1.2.2 研究的路线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的理论概述
    2.1 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综述
        2.1.1 政府-产业-大学三重螺旋模型理论
        2.1.2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2.2 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综述
    2.3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2.4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2.4.1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2.4.2 第三职能理论
        2.4.3 区域竞争力理论
        2.4.4 知识经济理论
        2.4.5 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借鉴
    3.1 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借鉴
        3.1.1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
        3.1.2 剑桥大学与“剑桥现象”的发展
    3.2 国内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借鉴
        3.2.1 中关村的发展
        3.2.2 同济大学与“同济现象”的发展
    3.3 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现其区域经济服务职能的经验启示
        3.3.1 增强区域经济服务意识
        3.3.2 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战略
        3.3.3 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
        3.3.4 加强办学模式及层次的多样化
        3.3.5 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第4章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形势及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
    4.1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形势分析
        4.1.1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外部机遇
        4.1.2 东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
    4.2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高等教育需求分析
        4.2.1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4.2.2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科技支撑
第5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和现状分析
    5.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办学的基本情况
    5.2 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优势分析
        5.2.1 石油石化学科科研优势
        5.2.2 人才培养优势
        5.2.3 产学研结合办学优势
        5.2.4 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势
    5.3 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5.3.1 教育服务与合作
        5.3.2 科技合作与服务
        5.3.3 文化服务
        5.3.4 存在的不足
第6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6.1 总体思路
    6.2 基本模式
        6.2.1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6.2.2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合作服务模式
        6.2.3 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
    6.3 具体措施
        6.3.1 强化人才培养服务
        6.3.2 强化科学技术服务
        6.3.3 提供教育文化和决策咨询服务
    6.4 服务保障机制
        6.4.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6.4.2 建立健全动力激励机制
        6.4.3 建立健全平衡协调机制
        6.4.4 健全完善油地校合作协商机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82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82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