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04:41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重庆市目前及将来一段时期内重要研究课题。对于重庆而言,城乡统筹的关键是要实现产业上的协调发展,而基于产业集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对于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产业集聚和区域城乡统筹角度出发,通过收集整理较长时期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重庆产业的集聚程度与城乡统筹水平予以考察,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重庆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和各区县在重庆市城乡统筹中所承担的产业分工地位。“都市发达经济圈”不再以生产性功能为主,而是以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极;“一小时经济圈”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都市发达经济圈”向“两翼”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两翼”的次级中心城市充当“一小时经济圈”向“两翼”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两翼”中的中小城镇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次级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镇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0-2008年重庆市城乡统筹三个主因子的变化趋势
图 4.2 2000-2008 年重庆市城乡统筹总体的发展趋势Fig.4.2 General trend of Chongq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4.1.5 重庆市与东中西省市统筹水平比较分析为了对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度作一个全方位的测度,尤其是将重庆和其他省市作一个横向比较,我们特地选择了四川省、河南省、江苏省、全国和重庆市进行横向比较。通过 spss13.0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主成分法分析,计算出2008 年各省市的总得分即为城乡统筹度,见表 4.7。表 4.7 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Tab.4.7.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and composite score省市 F1 F2 F3综合得分(城乡统筹度)江苏 0.78118 1.55065 0.30121 1.01河南 0.90422 -0.69292 -1.37814 -0.06
图 4.3 2008 年各省市城乡统筹度的比较Fig.4.3 Comparison of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municipalities(2008)从图 4.3 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往西递减的趋势。重庆市2008 年城乡统筹水平比较低,不仅远远低于东部的江苏省,还低于中部地区的代表河南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和同是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的四川省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4.2 重庆市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4.2.1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有关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简单的区域产业份额变化、到地区集中度指标、到赫芬达尔指数、到洛仑兹曲线、到空间基尼系数法、到动态的集聚指数法、到目前国外学者普遍采用的一些综合指标,越来越多的新衡量指标被用于对产业集聚的衡量。下面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 贾文艺,唐德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06)
[2]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 郑国,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06)
[3]创意产业集群化: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解释[J]. 王发明.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1)
[4]城乡产业结构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J]. 陈明生,康琪雪. 宁夏社会科学. 2009(06)
[5]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 马景娜,苏维词. 广东农业科学. 2009(10)
[6]区域中心城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以及辨识模型研究[J]. 解志红,张卫国.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豫鲁苏城乡统筹度比较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刘荣增,齐建文. 城市问题. 2009(08)
[8]西部城乡统筹的现状评价及制约因素[J]. 许鲜苗. 财经科学. 2009(08)
[9]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实证分析[J]. 肖卫,朱有志,肖琳子. 中国人口科学. 2009(04)
[10]统筹城乡视角下中部地区多元城镇化模式研究[J]. 郭小燕.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7)
博士论文
[1]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D]. 李景海.暨南大学 2009
[2]产业集聚与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D]. 王继红.吉林大学 2009
[3]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 赵彩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4]中国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研究[D]. 姚敏.兰州大学 2008
[5]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 于铭.辽宁大学 2007
[6]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 王洁.同济大学 2007
[7]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 刘洪彬.东北林业大学 2006
[8]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 夏春萍.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 颜华.东北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成渝经济区次级经济中心的选择及发展研究[D]. 曹佳.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8864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0-2008年重庆市城乡统筹三个主因子的变化趋势
图 4.2 2000-2008 年重庆市城乡统筹总体的发展趋势Fig.4.2 General trend of Chongq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4.1.5 重庆市与东中西省市统筹水平比较分析为了对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度作一个全方位的测度,尤其是将重庆和其他省市作一个横向比较,我们特地选择了四川省、河南省、江苏省、全国和重庆市进行横向比较。通过 spss13.0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主成分法分析,计算出2008 年各省市的总得分即为城乡统筹度,见表 4.7。表 4.7 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Tab.4.7.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and composite score省市 F1 F2 F3综合得分(城乡统筹度)江苏 0.78118 1.55065 0.30121 1.01河南 0.90422 -0.69292 -1.37814 -0.06
图 4.3 2008 年各省市城乡统筹度的比较Fig.4.3 Comparison of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municipalities(2008)从图 4.3 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往西递减的趋势。重庆市2008 年城乡统筹水平比较低,不仅远远低于东部的江苏省,还低于中部地区的代表河南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和同是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的四川省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4.2 重庆市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4.2.1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有关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简单的区域产业份额变化、到地区集中度指标、到赫芬达尔指数、到洛仑兹曲线、到空间基尼系数法、到动态的集聚指数法、到目前国外学者普遍采用的一些综合指标,越来越多的新衡量指标被用于对产业集聚的衡量。下面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 贾文艺,唐德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06)
[2]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 郑国,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06)
[3]创意产业集群化: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解释[J]. 王发明.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1)
[4]城乡产业结构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J]. 陈明生,康琪雪. 宁夏社会科学. 2009(06)
[5]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 马景娜,苏维词. 广东农业科学. 2009(10)
[6]区域中心城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以及辨识模型研究[J]. 解志红,张卫国.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豫鲁苏城乡统筹度比较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刘荣增,齐建文. 城市问题. 2009(08)
[8]西部城乡统筹的现状评价及制约因素[J]. 许鲜苗. 财经科学. 2009(08)
[9]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实证分析[J]. 肖卫,朱有志,肖琳子. 中国人口科学. 2009(04)
[10]统筹城乡视角下中部地区多元城镇化模式研究[J]. 郭小燕.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7)
博士论文
[1]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D]. 李景海.暨南大学 2009
[2]产业集聚与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D]. 王继红.吉林大学 2009
[3]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 赵彩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4]中国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研究[D]. 姚敏.兰州大学 2008
[5]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 于铭.辽宁大学 2007
[6]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 王洁.同济大学 2007
[7]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 刘洪彬.东北林业大学 2006
[8]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 夏春萍.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 颜华.东北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成渝经济区次级经济中心的选择及发展研究[D]. 曹佳.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8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8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