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经济地理论的中部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6 07:35
论文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论背景即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入手,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政策含义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9)对世界经济地理变迁的实证分析研究成果相结合,指出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中部经济一体化概念,阐明经济一体化亦是中部整体崛起战略的着力点和中部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对中部经济一体化战略政策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设计。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主要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揭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般范式,以及以当前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等方面与新经济地理理论预期很契合的结论,并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将与传统地理学趋于融合,指出论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2)进一步分析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区域政策效应,并结合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9)对世界经济地理变迁的实证分析研究成果,指出新经济地理理论对区域一体化政策架构的启示: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区域不平衡一直存在,各地区不能同时同步富裕起来;生产在地理空间上趋于集中非常必要,应扭转经济...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经济集聚度与贸易自由度的关系
工差异真实资。n‘恤图3一2政策非线性均衡3.1.3地区趋同迟滞效应当经济的门槛值有多个时,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依据以上分析中所提到的支撑点<S和破裂点<B。支撑点<S指经济由集聚转向对称均衡所对应的贸易自由度,破裂点<B指经济由对称均衡转向集聚所对应的贸易自由度,二者并不重合。<B和<S对政策分析很重要。笔者考虑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贸易自由度从<’,降回到刁,这时均衡点将从E3变化到E;,而不会回到EZ。在此情况下,称经济遭受了“地区性滞后”
绝对差距也在拉大。2000年,东部GDP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合计GDP相差4833亿元,2009年差距扩大到 27109亿元。图3一 32008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NP对比(美元)类似于我国东部这种“地方优势”的现象(见图3一3),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突出。所以,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平等现象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在地图上描绘地区的经济密度,则无论哪个地区,其地形走势都将是波动起伏,而非平缓均衡。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我们实施的政策。(2)成功经验表明必须走集聚经济之路,应扭转经济增长必须在空间上平衡的观念。不可否认,扭转这种观念仍然困难重重。关键问题在于,执政者会对人口在区域的日趋集中是将增进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 何枭吟. 改革与战略. 2010(12)
[2]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 魏后凯. 发展研究. 2009(05)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J]. 李娟. 当代经济. 2009(09)
[4]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对策与建议[J]. 纪尽善. 经济界. 2009(03)
[5]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理论演进与政策思路[J]. 李雪松,伍新木. 学习与实践. 2008(12)
[6]产业集聚、市场结构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良文,杨开忠. 地理科学. 2008(03)
[7]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及建议[J]. 王素芹. 经济经纬. 2008(02)
[8]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港口竞争格局分析[J]. 谢燮. 中国港口. 2008(01)
[9]欧盟区域政策的作用及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J]. 景跃军. 人口学刊. 2007(05)
[10]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 陈良文,杨开忠. 当代经济科学. 2007(03)
硕士论文
[1]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顾新颖.天津财经大学 2008
[2]国际化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D]. 余立琼.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911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经济集聚度与贸易自由度的关系
工差异真实资。n‘恤图3一2政策非线性均衡3.1.3地区趋同迟滞效应当经济的门槛值有多个时,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依据以上分析中所提到的支撑点<S和破裂点<B。支撑点<S指经济由集聚转向对称均衡所对应的贸易自由度,破裂点<B指经济由对称均衡转向集聚所对应的贸易自由度,二者并不重合。<B和<S对政策分析很重要。笔者考虑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贸易自由度从<’,降回到刁,这时均衡点将从E3变化到E;,而不会回到EZ。在此情况下,称经济遭受了“地区性滞后”
绝对差距也在拉大。2000年,东部GDP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合计GDP相差4833亿元,2009年差距扩大到 27109亿元。图3一 32008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NP对比(美元)类似于我国东部这种“地方优势”的现象(见图3一3),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突出。所以,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平等现象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在地图上描绘地区的经济密度,则无论哪个地区,其地形走势都将是波动起伏,而非平缓均衡。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我们实施的政策。(2)成功经验表明必须走集聚经济之路,应扭转经济增长必须在空间上平衡的观念。不可否认,扭转这种观念仍然困难重重。关键问题在于,执政者会对人口在区域的日趋集中是将增进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 何枭吟. 改革与战略. 2010(12)
[2]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 魏后凯. 发展研究. 2009(05)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J]. 李娟. 当代经济. 2009(09)
[4]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对策与建议[J]. 纪尽善. 经济界. 2009(03)
[5]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理论演进与政策思路[J]. 李雪松,伍新木. 学习与实践. 2008(12)
[6]产业集聚、市场结构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良文,杨开忠. 地理科学. 2008(03)
[7]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及建议[J]. 王素芹. 经济经纬. 2008(02)
[8]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港口竞争格局分析[J]. 谢燮. 中国港口. 2008(01)
[9]欧盟区域政策的作用及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J]. 景跃军. 人口学刊. 2007(05)
[10]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 陈良文,杨开忠. 当代经济科学. 2007(03)
硕士论文
[1]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顾新颖.天津财经大学 2008
[2]国际化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地理研究[D]. 余立琼.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9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5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