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创新驱动要素的维度体系、协同发展及路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2:06

  本文关键词:创新驱动要素的维度体系、协同发展及路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市场改革的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等。中国的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了10倍的增长,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结构问题的凸显,寻求驱动力促使经济发展转型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一直是全世界的热点话题,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迈克尔·波特提出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新阶段。近年来不管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还是国内一些省份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虽说起步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每年的研究与实践都在快速增长。研究文献我们发现之前学者们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包括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高新园区建设、创新集聚、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等大多是单方面进行的,或者仅解析某几个要素的关系与内在机理。这样不仅会导致研究者不能对创新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会导致创新要素之间缺乏协同效应,对整体认识不足,其结果不但不能增强创新能力,反而可能影响整个创新系统的功能。这种局部性的认识与片段式的研究很可能不能反映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的客观规律,结果是我们不能完整地理解和认识创新驱动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另外,现有的研究往往是就创新驱动论创新驱动,或者仅以创新驱动为背景,论述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本文属于理论研究的范围,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具体应用于实践上,对创新驱动的研究应该结合区域创新系统,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基础条件,逐步进行,既不能跨度太快,避免过犹不及,又不能畏手畏脚,而错失良机。针对以上问题,总结和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部分区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两点:其一,建立一个创新驱动系统模型,对创新驱动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有一个全面认识;其二,探索创新驱动的路径模式,以期为企业与区域创新驱动新动力的取向提供建议。鉴于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文献的研究,目的是提炼驱动创新的要素,第二部分是创新驱动系统模型的建立、路径模式探索以及创新驱动新动力取向。本文不是文献综述型的文章,而是基于文献的研究,所以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与研究重点,第一部分的研究起到的是支撑与铺垫作用。为此本文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2005—2015有关“创新驱动”相关的文献研究,基于创新驱动过程阶段,构建创新驱动六维度系统关系模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探索创新驱动的路径模式,基于全面协同创新的“钻石模型”提出创新驱动六维度要“协同升级”,建立数学模型推演了协同升级的路径。第三,从区域与企业层面为增强创新驱动的新动力提供实际的操作指导。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知网上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研究,在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文献选择与研读的过程。本文研究的思路是:我们认为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包含区域和企业两个层面。通过对近十年知网上相关文献的研究,统计分析驱动创新的要素,并主要依据之前学者们的相关的分类体系,提炼了创新驱动的六个维度,基于关联微观企业与区域的创新驱动过程阶段模型,建立创新驱动的六维度系统关系模型,并阐述了它们之问的关系。基于全面协同创新的“钻石模型”,运用排列组合原理,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创新驱动升级的路径模式,最后从区域和企业两个层面给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取向。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主要依据现有学者的分类体系,提炼了创新驱动的六维度,分别是创新驱动主体、创新驱动文化、创新驱动资源、创新驱动体制、创新驱动网络、创新驱动市场,对驱动创新的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已有的理论对驱动创新的因素研究有很多。通过对75篇相关文献的研究,大致归纳出30个被学者们提到较多的创新驱动因素,主要依据现有学者的研究,和自己大量研读文献的理解,再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分类为六个维度。(2)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包含企业与区域两个层面,创新驱动六维度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创新驱动过程,当然在创新驱动过程的前端、中端与后端,创新驱动六维度的重要性程度不一样。(3)创新驱动六维度的协同升级是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模式的方向,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取向。研究发现情景1和情景2下共有5493种升级的路径,但具体采用何种升级路径的措施,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阶段,区域的经济基础状况等,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基础条件,逐步进行,既不能跨度太快,避免过犹不及,又不能畏手畏脚,而错失良机。
【关键词】:创新驱动 全面协同 文献研究 创新驱动要素 路径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导论9-17
  • 1.1 问题提出9-10
  • 1.2 选题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实用价值10-11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1-15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12-13
  • 1.3.3 本文的逻辑框架13-15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5-17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4
  • 2.1 创新与创新驱动文献研究17-20
  • 2.2 创新驱动要素文献研究20-21
  • 2.3 协同创新文献研究21-22
  • 2.4 文献述评22-24
  • 3 研究设计24-34
  • 3.1 文献选择及收集的效度与信度24-25
  • 3.1.1 文献选择的依据24-25
  • 3.1.2 代表性文献收集与选择途径25
  • 3.2 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25-34
  • 3.2.1 近十年文献的大致时间分布25-26
  • 3.2.2 文献资料分析的一般过程26-31
  • 3.2.3 统计结果分析31-34
  • 4 创新驱动六维度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34-46
  • 4.1 创新驱动六维度系统34-40
  • 4.1.1 创新驱动主体维度35
  • 4.1.2 创新驱动文化维度35-36
  • 4.1.3 创新驱动资源维度36-37
  • 4.1.4 创新驱动网络维度37-38
  • 4.1.5 创新驱动制度维度38-39
  • 4.1.6 创新驱动市场维度39-40
  • 4.2 关联微观企业与区域系统的创新过程分析模型40-41
  • 4.3 基于创新过程阶段的创新驱动六维度系统关系41-46
  • 4.3.1 创新驱动系统六维度关系41-44
  • 4.3.2 创新驱动系统中企业的重要地位44-46
  • 5 创新驱动六维度协同——“钻石模型”46-54
  • 5.1 创新驱动六维度全面协同46-48
  • 5.2 创新驱动六维度的升级模式与演化路径48-51
  • 5.2.1 创新驱动六维度的升级模式48
  • 5.2.2 创新驱动六维度互动演化路径的类型48-51
  • 5.3 两种情境下创新驱动六维度具体升级路径的策略分析51-54
  • 5.3.1 情景1下路径升级的数学模型分析51
  • 5.3.2 情景2下路径升级数学模型分析51-54
  • 6 结论:创新驱动发展升级与新动力取向54-61
  • 6.1 研究结论54-55
  • 6.2 微观企业层面创新驱动升级与新动力取向55-58
  • 6.2.1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新动力的路径选择55-57
  • 6.2.2 “巨型”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升级与新动力取向57-58
  • 6.3 区域系统层面创新驱动发展升级与新动力取向58-60
  • 6.3.1 四类区域划分标准介绍58
  • 6.3.2 四类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升级与新动力路径选择58-60
  • 6.4 总结60-61
  • 附录61-64
  • 参考文献64-70
  • 后记7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祖泽;创新的哲学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乔松楼;;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科研和学术创新?[J];北京观察;2003年07期

3 钟柯远;完善国家创新价值链[J];决策咨询通讯;2005年04期

4 弓克;;论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5 柯奇宝;;自主创新是强企之途 强国之道——科技界企业界代表委员共话自主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5年02期

6 李逸平;;互信互动 携手创新[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年03期

7 高扬;尹晓蕊;;创新价值链[J];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8 钟荣丙;;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价值的战略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年06期

9 李开复;;创新最重要[J];现代企业文化;2012年Z1期

10 郑江淮;;以民营化力量 突破中国自主创新“周期性围困”[J];董事会;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东;杜稳灵;;企业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2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贵州省老科协、贵阳市老科协课题组;;自主创新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4 王桂兰;刘莹莹;;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提高我省对外贸易自主创新能力[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王凤彬;甄珍;;创新研究中的多层次性及其发展前沿[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隋映辉;赵琨;丁海洋;;建设创新型城市:我国主要问题形成条件及政策建议[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李晓西;赵峥;;对科技创新驱动首都科学发展的认识与思考[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黄群慧;;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分析[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龚毅;杨利峰;;双元机制与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相互关系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林志扬;林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昌欣;新形势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N];科技日报;2005年

2 井神盐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实现企业跨越发展[N];江苏经济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磊;创新文化:如何营造软环境[N];科技日报;2007年

4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土城矿 刘佳跃 山东流云纺织有限公司 邢承木;拂去“创新泡沫” 追求“有效创新”[N];工人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江世亮 沈湫莎;把握机遇 立足创新 深化改革[N];文汇报;2012年

6 记者 戴丽昕 通讯员 吴国瑛;立足自主创新 提高引领能力[N];上海科技报;2012年

7 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企业战略和营销系讲师 尹一丁;找出你的创新短板[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刘志鹏;在跟踪模仿中走向自主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9 中国科协党组;把科技创新思想化作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实践[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湾区城市成功得益于“有用的创新”[N];深圳特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举;创新场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马云俊;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评价[D];辽宁大学;2013年

4 何小英;创新得当论[D];中南大学;2011年

5 阎立;技术惯域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希炯;知识管理中知识转换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敏;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颠覆性和维持性创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创新驱动要素的维度体系、协同发展及路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9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