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产业转移浪潮。我国产业转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阶段,第二个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际产业转移与区际产业转移双重作用阶段。产业转移使中国经济增长以年均9.9%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区际间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差异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我国1990-2000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变化,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测度县域产业转移相对量,探究1990-2000年间我国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变化,最后进一步研究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为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参考。首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1990-2010年期间我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经济差异格局以及差异构成。发现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异格局有以下特点:地带尺度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经济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总量以及人均经济指标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差距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经济区之间差异呈现阶梯状,且经济格局的空间变化与我国区域性发展战略相关。省域尺度上,通过相对发展率指标把我国各省分为四类。县域尺度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数明显多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数且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集中在沿海、沿长江、沿交通要道地带,另外沿海发达地区内部存在着经济不发达的县域;高发展水平县域沿一定规律扩延,低发展水平县域在空间上先扩大后减小,经济增长轴基本显现。接下来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地理特征,发现内陆地区高经济水平区域集聚在铁路线地带、沿海地区以及沿长江、黄河地区以及平原地区。然后,利用泰尔指数对差异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各区县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一致,2000—2010年间中国区县经济差异减小的幅度比1990—2000年间减小的幅度大;八大经济区之间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三大地带区域内部差异总体上是逐渐缩小的,但两个时间段下降幅度不一;省域区域间经济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2010年省域间经济差异程度小于1990年省域间经济差异程度;而省域内部经济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其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测度我国1990-2000年间产业转移的相对量。并分析了1990-2010年期间我国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发现1990-2000年间我国产业转移主要是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区域,但东部沿海地区内承接产业转移态势并不平衡。2000-2010年,我国受到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双重作用,但以区际产业转移为主。我国区际转移按空间尺度可分为2个层次: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省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全国范围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有3个:①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②沿江、沿交通干线呈轴线式产业转移,③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县域整体经济发展,但不平衡的区际产业转移格局使中西部地区形成若干产业高地,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距。省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属于同一省区内产业再分工过程,产业从经济发达县市向欠发达县市转移。最后,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2000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在经济区、省域、县域这3个空间尺度上,产业转移都对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正向促进效应,其中经济区增量、县域增量、省域增量的贡献率依次降低。2010年,在经济区、省域这2个空间尺度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呈现负向促进效应,即具有减小区域经济差异的趋势,经济区产业转移的贡献率比较高。在县域空间尺度上,依旧对区域经济差异有正面促进效应,但贡献率有所下降。
【关键词】:产业转移 经济差异 泰尔指数 偏离-份额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4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10-11
- 1.2 本文的思路、技术路线11-12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12-14
- 2 文献综述14-18
- 2.1 相关文献综述14-16
- 2.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14-15
- 2.1.2 国内相关文献进展15-16
- 2.2 相关模型综述16-18
- 3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18-40
- 3.1 区域单元划分与经济指标选取18-20
- 3.1.1 区域单元划分18-19
- 3.1.2 经济指标的选取19-20
- 3.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20-28
- 3.2.1 地带尺度经济差异空间格局20-21
- 3.2.2 经济区尺度经济差异空间格局21-22
- 3.2.3 省域尺度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22-25
- 3.2.4 县域尺度经济差异空间格局25-28
- 3.3 县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地理特征28-35
- 3.3.1 交通线28-31
- 3.3.2 与沿海、主要河流的距离31-33
- 3.3.3 地形33-35
- 3.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构成35-40
- 3.4.0 总体差异35
- 3.4.1 地带尺度差异构成35-36
- 3.4.2 经济区尺度差异构成36-37
- 3.4.3 省域尺度差异构成37-40
- 4 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40-52
- 4.1 我国产业转移的两个阶段40-41
- 4.1.1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阶段40
- 4.1.2 国际和区际产业转移双重作用阶段40-41
- 4.2 产业转移的偏离-份额分析41-44
- 4.2.1 产业转移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理论机制41-42
- 4.2.2 偏离-份额分析42-44
- 4.3 我国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44-52
- 4.3.1 1990-2000 年我国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44-47
- 4.3.2 2000-2010年我国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47-52
- 5 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52-62
- 5.1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52-53
- 5.1.1 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移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52-53
- 5.1.2 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移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53
- 5.2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计量经济学分析53-62
- 5.2.1 变量的选取53-57
- 5.2.2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回归分析57-62
- 6 结论与展望62-66
- 6.1 主要结论62-64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成林;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1期
2 李豫新;任凤;;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预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3 黄燕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效应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04期
4 魏炳麒;;境外产业转移双向性实践及对中国的适应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5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6 马颖忆;陆玉麒;;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特区经济;2011年05期
7 路红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转移趋势及特点[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0期
8 梁幸平;孙君;;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J];商业时代;2011年08期
9 吕杜;;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国内进行产业转移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10期
10 薛健;吴国蔚;;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贸易对产业产出影响效应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2 陈军红;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