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的区域经济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21:03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杂网络的区域经济演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作为经济体而存在的,它们是由可见的地理区域和不可见的人类交往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经济体形成一种合理的、不断演化的经济结构。因此,对于经济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其不平衡发展及其有影响力子系统的变化情况始终都是学者多年来的研究的热点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轮又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了特别的体现。本文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以复杂网络的视角对区域经济的演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根据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过符号传递熵方法计算得到区域间的不对称经济信息流,根据传递熵矩阵构建了改革开放前后相应的传递熵网络。通过观察分析网络上经济信息流动变化情况挖掘了改革开放前后影响力区域的演化情况,得到如下结论:①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战略切断或减弱了临近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导致了区域经济的缓慢发展,说明平衡发展战略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②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从平衡发展战略转移向非平衡发展战略,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得到了加强,而原本在改革开放前不存在的经济联系也因此建立起来,中国的区域经济从此开始迅猛发展。从而得知非平衡发展战略卓有成效并且符合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规律。③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从沿海到内陆的逐渐推进,更多的经济交换活动也逐渐从沿海向内陆地区迁移。另外,沿海地带的有影响力区域即经济信息主导区域也发生了变化,泛珠江三角洲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有影响区域在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改变。例如在长三角地带,江苏和上海的崛起使得长三角的信息主导区域由原来浙江的一枝独秀变为了江苏、上海和浙江三足鼎立的状况。④某些区域的信息影响力中心发生变化,例如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成为了影响力中心,而天津和河北则成为了它的卫星城市。另外,在东北老工业区,吉林的异军突起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信息影响力中心。(2)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26个不同行业的79家上市公司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度量各企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测量经济信息主导传递企业,构建了相应的江苏省企业经济信息关联网络,观察金融危机背景下关联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化情况和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变化情况,找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活跃企业和重要影响力行业。实验结果表明:①金融危机前期的江苏省产业结构中,位于苏南的商业贸易处于核心地位,对于行业间的信息交换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并且对于其他行业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②在金融危机中期,危机对大型企业间信息的正常传递造成阻碍,更多的行业特别是江苏的进出口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影响了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行业,从而进一步影响它的下行行业,危机的反复冲击导致苏南和苏中的进出口行业在这一时间段的影响力变大。③在金融危机后期,由于国家应对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受危机影响的行业变少,危机时受到严重创伤的进出口行业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恢复。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行业在行业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使得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大幅增长。④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走的是“苏南模式”,但是苏中企业的经济信息枢纽的作用在这几年中不断加强。尽管有着危机的冲击和宏观政策的调整,苏南的长电科技和亨通光电以及苏中的化工行业在这三个时期中始终表现活跃,对于江苏省其他企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以上结论对于帮助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纵观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区域经济变化过程,理解区域内部的有相关联关系以及有影响力子系统的演化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为国家或者省域尺度的区域规划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帮助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科学经济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另外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区域经济 复杂网络 传递熵 信息流动 非线性 影响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现状11-14
- 1.2.2 传递熵理论研究现状14-15
- 1.3 本文工作及创新点15-16
- 1.4 本文结构16-18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介绍18-40
- 2.1 金融时间序列18-20
- 2.2 信息论基本概念20-21
- 2.3 传递熵理论简介21-23
- 2.4 复杂网络理论介绍23-35
- 2.4.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24-27
- 2.4.2 复杂网络基本模型及其性质27-34
- 2.4.3 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34-35
- 2.5 关联网络构建方法35-39
- 2.5.1 相关系数法35-36
- 2.5.2 互信息法36-37
- 2.5.3 传递熵系数法37-38
- 2.5.4 最大生成树法38-39
- 2.6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影响力区域变化情况对比研究40-51
- 3.1 引言40-41
- 3.2 数据的选取41
- 3.3 区域经济传递熵网络41-42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42-49
- 3.4.1 区域经济信息流动热度图42-46
- 3.4.2 区域经济信息流动不对称度46-49
- 3.5 本章小结49-51
- 第四章 危机前后上市公司有向关联关系及影响力变化对比研究51-65
- 4.1 引言51-52
- 4.2 数据的选取52-53
- 4.3 江苏省上市公司经济信息主导关系53
- 4.4 江苏省上市公司有向关联网络的构建53-56
- 4.4.1 上市公司最大生成树网络构建53-55
- 4.4.2 上市公司传递熵阈值网络的构建55-56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56-62
- 4.5.1 中心节点经济信息流动情况56-59
- 4.5.2 活跃企业和有影响力行业59-62
- 4.6 本章小结62-6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5-68
- 5.1 总结65-66
- 5.2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74
- 作者简介74-75
- 附录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2 董光器;;五十七年光辉历程——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5期
3 李博;贾志永;靳取;;桂林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范围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年01期
5 贺晓波;王睿;;环渤海区域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8年01期
6 刘贵生;;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与全国的对比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07期
7 范如国;许烨;;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集群演化及其治理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治国;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研究及对西安的实证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杂网络的区域经济演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