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发布时间:2021-12-31 00:16
  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竞技体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举国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是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最主要原因。但后奥运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单一局限性,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后备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诉求——“以人为本”。同时,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也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也在由过去单一、封闭的模式向目前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模式转变。因此,构建出“以人为本”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以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模式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培养的主体、培养的组织形式、培养目标指向性以及运动员的参与形式等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总结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五大”模式:即“三级训练”模式、“体教结合”模式、“地域”模式、“职业化”模式和“开放...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背景
        1.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1.2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4.2 多元化
        1.4.3 培养模式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1.1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
        2.1.2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1.3 对不同地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1.4 对竞技体育不同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1.5 对区域经济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1.6 对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2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模式研究法
        3.2.4 系统分析法
4 我国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与分析
    4.1 我国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划分
    4.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梳理
        4.2.1 "三级训练"模式
        4.2.2 "体教结合"模式
        4.2.3 "地域"模式
        4.2.4 "职业化"模式
        4.2.5 "开放的大教育"模式
    4.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五大"模式的SWOT分析
        4.3.1 "三级训练"模式的SWOT分析
        4.3.2 "体教结合"模式的SWOT分析
        4.3.3 "地域"模式的SWOT分析
        4.3.4 "职业化"模式的SWOT分析
        4.3.5 "开放的大教育"模式的SWOT分析
        4.3.6 "五大"模式的综合评价
    4.4 小结
5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5.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5.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5.1.2 多元化的原则
        5.1.3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
    5.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的举措
        5.2.1 打破系统壁垒,三线并举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5.2.2 科学布局,适时调整系统项目结构设置
        5.2.3 建立层层衔接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发挥系统最佳效能
        5.2.4 挖掘基层潜力.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5.2.5 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统领各地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J]. 秋鸣,冯少兵,段娟娟,孙敬.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1)
[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 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03)
[3]从案例分析看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模式[J]. 周国海,贺峰.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02)
[4]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态变化研究[J]. 向征.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12)
[5]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 陈鑫.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05)
[6]四川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 余万斌.  体育文化导刊. 2008(08)
[7]“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 丁永玺.  体育与科学. 2008(03)
[8]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张凤珍.  体育与科学. 2008(02)
[9]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及趋势[J]. 张鲲,蔡恩伦,姚婧,李刚.  体育学刊. 2008(02)
[10]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强省(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与分析[J]. 李全志,徐勤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06)

博士论文
[1]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志云.北京体育大学 2008
[2]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人才培养[D]. 周建梅.北京体育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王凌菲.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冯婵.武汉体育学院 2008
[3]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 周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陕西省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 张一.陕西师范大学 2007
[5]转型期我国男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的模式研究[D]. 花楷.武汉体育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559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59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