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6 23: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和区域分布的变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会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人才区域流动的共性、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各地区间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我国,存在人才严重缺乏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研究我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非常必要和紧迫。国内外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界对人才或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人才区域流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实际状况也缺乏一个系统的、全景式的描述和研究,在影响机制上多数也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微观层面。因此,本文尝试进行以下研究:在评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我国人才区域分布和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人才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内在动力机制,及其基本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给出完善人才区域流动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相关建议。此外,还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人才区域分布状况和存在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本文研究结论...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A地区和B地区的人才流动初始情况
第四章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与基本模型推向右上方,从0D移动到2D。故而,A 地区的工资水平不但不会下落,还将继续高于 B 地区的工资水平并吸引劳动力不断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样,地区间工资差别和劳动力流动互为因果,促使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地区间工资水平差异和人均收入差距都会长期存在乃至扩大。期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 H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政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研究[J]. 李莉,林泽炎.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2]信息化人才与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 丁民生. 人才开发. 2007(08)
[3]我国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政策的历史变迁[J]. 陆沪根,邱素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03)
[4]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J]. 赵宏斌,刘念才,梁妮,苗招娣.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1)
[5]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 王以忠. 北京社会科学. 2006(06)
[6]人才流动中的“体制”绊脚石[J]. 罗瑞荣. 人才资源开发. 2006(10)
[7]促进中原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J]. 宋艳琴.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02)
[8]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发展策略[J]. 王建强,王元瑞,刘玉芝. 河北学刊. 2006(02)
[9]发达地区创新人才集聚的驱动机制[J]. 王锐兰,刘思峰. 江苏农村经济. 2006(03)
[10]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周桂荣,刘文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1)
博士论文
[1]人力资本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增长[D]. 朱晓明.浙江大学 2006
[2]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D]. 丁福浩.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伟年.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 冯慰荣.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我国人才流动问题研究[D]. 吴树男.吉林农业大学 2005
[2]基于京津冀区域的衡水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陈学忠.天津大学 2005
[3]中国高等院校区位问题研究[D]. 黄栋.上海师范大学 2005
[4]政府主导京津冀科技创新联盟研究[D]. 闫凌州.河北工业大学 2005
[5]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 李敏.河北大学 2004
[6]中国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探讨[D]. 冯甫.华南师范大学 2004
[7]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D]. 蒋红.武汉大学 2004
[8]我国欠发达地区人才回归的策略研究[D]. 黄莉苹.中南林学院 2004
[9]政府人才引进制度创新研究[D]. 何俊峻.浙江大学 2004
[10]新疆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D]. 胡雁.新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1300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A地区和B地区的人才流动初始情况
第四章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与基本模型推向右上方,从0D移动到2D。故而,A 地区的工资水平不但不会下落,还将继续高于 B 地区的工资水平并吸引劳动力不断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样,地区间工资差别和劳动力流动互为因果,促使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地区间工资水平差异和人均收入差距都会长期存在乃至扩大。期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 H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政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研究[J]. 李莉,林泽炎.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2]信息化人才与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 丁民生. 人才开发. 2007(08)
[3]我国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政策的历史变迁[J]. 陆沪根,邱素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03)
[4]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J]. 赵宏斌,刘念才,梁妮,苗招娣.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1)
[5]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 王以忠. 北京社会科学. 2006(06)
[6]人才流动中的“体制”绊脚石[J]. 罗瑞荣. 人才资源开发. 2006(10)
[7]促进中原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J]. 宋艳琴.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02)
[8]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发展策略[J]. 王建强,王元瑞,刘玉芝. 河北学刊. 2006(02)
[9]发达地区创新人才集聚的驱动机制[J]. 王锐兰,刘思峰. 江苏农村经济. 2006(03)
[10]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周桂荣,刘文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1)
博士论文
[1]人力资本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增长[D]. 朱晓明.浙江大学 2006
[2]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D]. 丁福浩.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伟年.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 冯慰荣.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我国人才流动问题研究[D]. 吴树男.吉林农业大学 2005
[2]基于京津冀区域的衡水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陈学忠.天津大学 2005
[3]中国高等院校区位问题研究[D]. 黄栋.上海师范大学 2005
[4]政府主导京津冀科技创新联盟研究[D]. 闫凌州.河北工业大学 2005
[5]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 李敏.河北大学 2004
[6]中国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探讨[D]. 冯甫.华南师范大学 2004
[7]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D]. 蒋红.武汉大学 2004
[8]我国欠发达地区人才回归的策略研究[D]. 黄莉苹.中南林学院 2004
[9]政府人才引进制度创新研究[D]. 何俊峻.浙江大学 2004
[10]新疆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D]. 胡雁.新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1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1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