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14:04
高尔基曾说: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仍有2800万人尚未脱贫。这些地方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下,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现代化,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农村稳则全国稳,农民兴则国家兴。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即改革不合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则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和所追求的就是要消灭贫...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论文选题缘由
二、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
(一) 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
(二) 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
(三) 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
(四) 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内外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一) 从不同方向和领域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对策
(二) 各流派都没有用阶级分析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贫困问题
(三) 理论研究成分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四、当代主要贫困理论阐析
(一) 贫困的经济学解释
(二) 贫困的人口学解释
(三) 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
(四) 贫困的政治学解释
五、相关理论概念流变及界定
(一) 贫困的界定描述
(二) “反贫困”的内涵把握
(三) 贫困类型的轨迹划分
(四) 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
(五) 对贫困区域的理解
(六)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七)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描述
六、研究方法
(一) 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二) 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三) 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四) 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
(五)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
一、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
(一) 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二) 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三) 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
二、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
(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
(二) 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
(三)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
(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地区贫困的基础性根源
三、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
(一) 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
(二) 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
四、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
(一) 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二) 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三)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二) 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三)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四) 小结
二、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
三、正确认识我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
(一) 中国农村反贫困主要成就
(二) 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四、我国反贫困基本经验和做法
五、我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分析
(一) 我国反贫困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我国反贫困政策存在缺陷反思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启示
一、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
(一) 发达国家贫困状况
(二) 发达国家贫困的一般特征
(三) 发达国家反贫困措施
(四) 美国反贫困政策措施
(五) 意大利反贫困政策措施
(六) 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
(一) 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
(二)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基本举措
(三) 印度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
(四) 巴西反贫困实践:发展极战略
(五) 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
三、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框架
一、“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解读
二、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分析
(一) 反贫困目标体系和实施战略
(二) 反贫困政策、制度制定及法规
(三) 反贫困组织机构网络及管理体系
(四) 贫困人口参予与组织
(五) 利益相关者的主动参予
三、反贫困治理结构监督机制及其作用
四、反贫困治理结构主要内容阐析
五、制定反贫困法,走依法反贫困发展之路
六、“可持续发展”是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
(一) “可持续发展”含义
(二) 对“可持续反贫困发展”的基本理解
(三) 贫困地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 扶贫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当代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
一、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形成
二、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特点分析
三、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反思
(一) 在反贫困主体确定上,过高估计政府对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二) 在反贫困客体确定上,重视宏观区域贫困,忽视微观层面的贫困村、贫困户
(三) 在反贫困方式上,注重物质资本输入,相对忽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塑造
(四) 在反贫困内容上,重视改善供给,轻视刺激需求
四、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
五、21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宏观选择
六、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具体操作的实证分析
(一) 建立坚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 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消除或缓解贫困
(四) 信息扶贫
(五) 政策扶贫
(六) 人力资源开发扶贫
(七) 精神扶贫
(八)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的城市贫困与反贫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刘建芳.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3)
[2]经济增长的反贫困效应研究[J]. 申晓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湖北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之一——湖北省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原因[J]. 聂亚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4]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贫困与反贫困[J]. 杨蓉,米文宝,陈丽,郑佳.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2)
[5]反贫困与社会发展: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一个实证分析[J]. 乐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01)
[6]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 彭寿清.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2)
[7]经济法新视野下的反贫困[J]. 习小琴,吕亚峰.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5(01)
[8]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 周景隆.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02)
[9]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查分析[J]. 林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03)
[10]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分析[J]. 陈永梅.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4(06)
本文编号:3635200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论文选题缘由
二、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
(一) 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
(二) 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
(三) 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
(四) 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内外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一) 从不同方向和领域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对策
(二) 各流派都没有用阶级分析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贫困问题
(三) 理论研究成分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四、当代主要贫困理论阐析
(一) 贫困的经济学解释
(二) 贫困的人口学解释
(三) 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
(四) 贫困的政治学解释
五、相关理论概念流变及界定
(一) 贫困的界定描述
(二) “反贫困”的内涵把握
(三) 贫困类型的轨迹划分
(四) 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
(五) 对贫困区域的理解
(六)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七)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描述
六、研究方法
(一) 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二) 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三) 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四) 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
(五)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
一、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
(一) 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二) 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三) 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
二、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
(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
(二) 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
(三)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
(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地区贫困的基础性根源
三、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
(一) 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
(二) 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
四、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
(一) 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二) 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三)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二) 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三)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四) 小结
二、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
三、正确认识我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
(一) 中国农村反贫困主要成就
(二) 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四、我国反贫困基本经验和做法
五、我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分析
(一) 我国反贫困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我国反贫困政策存在缺陷反思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启示
一、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
(一) 发达国家贫困状况
(二) 发达国家贫困的一般特征
(三) 发达国家反贫困措施
(四) 美国反贫困政策措施
(五) 意大利反贫困政策措施
(六) 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
(一) 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
(二)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基本举措
(三) 印度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
(四) 巴西反贫困实践:发展极战略
(五) 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
三、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框架
一、“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解读
二、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分析
(一) 反贫困目标体系和实施战略
(二) 反贫困政策、制度制定及法规
(三) 反贫困组织机构网络及管理体系
(四) 贫困人口参予与组织
(五) 利益相关者的主动参予
三、反贫困治理结构监督机制及其作用
四、反贫困治理结构主要内容阐析
五、制定反贫困法,走依法反贫困发展之路
六、“可持续发展”是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
(一) “可持续发展”含义
(二) 对“可持续反贫困发展”的基本理解
(三) 贫困地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 扶贫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当代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
一、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形成
二、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特点分析
三、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反思
(一) 在反贫困主体确定上,过高估计政府对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二) 在反贫困客体确定上,重视宏观区域贫困,忽视微观层面的贫困村、贫困户
(三) 在反贫困方式上,注重物质资本输入,相对忽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塑造
(四) 在反贫困内容上,重视改善供给,轻视刺激需求
四、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
五、21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宏观选择
六、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具体操作的实证分析
(一) 建立坚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 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消除或缓解贫困
(四) 信息扶贫
(五) 政策扶贫
(六) 人力资源开发扶贫
(七) 精神扶贫
(八)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的城市贫困与反贫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刘建芳.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3)
[2]经济增长的反贫困效应研究[J]. 申晓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湖北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之一——湖北省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原因[J]. 聂亚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4]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贫困与反贫困[J]. 杨蓉,米文宝,陈丽,郑佳.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2)
[5]反贫困与社会发展: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一个实证分析[J]. 乐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01)
[6]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 彭寿清.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2)
[7]经济法新视野下的反贫困[J]. 习小琴,吕亚峰.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5(01)
[8]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 周景隆.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02)
[9]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查分析[J]. 林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03)
[10]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分析[J]. 陈永梅.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4(06)
本文编号:3635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3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