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理与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培育
发布时间:2023-03-16 19:1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是国家、地区和经济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经济的持续繁荣并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金和技术的规模存量,而是依赖于知识、技术和信息的生产、扩散、积累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资本增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搏弈过程中,“硅谷”、“新竹”、“中关村”等优势创新区域的发展历程体现出知识资本系统化创新的巨大能量。 区域创新系统根植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中,在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形成组织内学习、组织间扩散和系统内溢出的连续作用机制,驱动创新主体建立起稳定的相互关系进而形成网络状的经济社会复合体。其中,知识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动力因子,加快知识的生产、扩散和物化过程是推进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首要目标,这一过程促成了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主体向创新极聚拢、创新极向多创新极共生演化以及多个多创新极共生体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路径,体现了微观层面创新活动形成宏观层面创新系统的内在机理。在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系统内创新组织数量与规模的变化,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变,最终都是通过影响知识资本生成、扩散和使用的方式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就是物质要素和知识...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知识资本化
1.1.2 经济区域化
1.1.3 创新系统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写作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篇章结构
1.6 创新与不足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路径
2.1 演化经济学核心思想
2.2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线索
2.2.1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2.2.2 增长极、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
2.2.3 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
2.2.4 产业区与新产业区理论
2.3 创新理论
2.3.1 创新概念的源起
2.3.2 创新内涵的扩展
2.3.3 创新模式的进化
2.4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4.1 弗里曼:强调企业研发
2.4.2 波特:强调竞争优势
2.4.3 伦德瓦尔:强调互动学习
2.4.4 纳尔逊:强调制度安排
2.4.5 佩特尔和帕维特:强调激励结构
2.4.6 OECD:强调知识流动
2.4.7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强调创新的可持续性
2.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
2.5.1 理论内涵演化
2.5.2 相关研究总结与评价
2.6 相关概念辨析
2.6.1 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
2.6.2 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系统
2.6.3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
3.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框架
3.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1 区域的界定
3.1.2 创新的外延
3.1.3 系统的特征
3.1.4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2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3.2.1 创新主体要素
3.2.2 创新功能要素
3.2.3 创新环境要素
3.3 区域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
3.3.1 利益驱动机制
3.3.2 学习培训机制
3.3.3 竞争协作机制
3.4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3.5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3.5.1 本地根植性
3.5.2 互利平等性
3.5.3 相对稳定性
3.5.4 系统协调性
3.5.5 持续动态性
3.5.6 辐射扩散性
3.5.7 外部开放性
3.6 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
3.6.1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6.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3.6.3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6.4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3.6.5 发掘区域后发优势
3.6.6 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4.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机理
4.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因子
4.1.1 知识
4.1.2 知识的资本化过程
4.1.3 知识资本
4.1.4 知识资本化的影响因素
4.2 创新组织的决策
4.2.1 决策依据
4.2.2 决策模型
4.3 创新组织内的组织学习机制
4.3.1 组织学习原理
4.3.2 组织知识学习模型
4.4 创新组织间的创新扩散机制
4.4.1 创新扩散原理
4.4.2 知识资本扩散模型
4.5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溢出机制
4.5.1 知识溢出原理
4.5.2 知识溢出效率模型
5.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
5.1 单一创新极的形成
5.1.1 创新极的内涵
5.1.2 创新极的结构
5.1.3 创新极的形成
5.1.4 创新极形成的临界规模
5.1.5 创新极的发展阶段
5.1.6 创新极的特征
5.1.7 创新极的主要功能
5.2 单创新极向多创新极共生的演化
5.2.1 共生的内涵
5.2.2 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的动因
5.2.3 多创新极共生的条件
5.2.4 多创新极的共生形式
5.2.5 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5.3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
5.3.1 常态下的演化
5.3.2 新创新极进入后的演化
5.3.3 创新环境改变后的演化
6.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模式与伴随效应
6.1 内力拉动型演化
6.1.1 内生动力的作用方式
6.1.2 内力拉动型演化的特点
6.2 外力推动型演化
6.2.1 外生动力的作用方式
6.2.2 外力推动型演化的特点
6.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伴随效应
6.3.1 工业化效应
6.3.2 城市化效应
7. 区域创新系统的比较研究
7.1 美国硅谷产业带
7.1.1 演化路径
7.1.2 演化特点
7.2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7.2.1 演化路径
7.2.2 演化特点
7.3 中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7.3.1 演化路径
7.3.2 演化特点
7.4 比较分析
7.4.1 演化路径比较
7.4.2 演化特点比较
8.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
8.1 西部地区创新活动的主要特征
8.1.1 创新投入-产出集中度高
8.1.2 创新资源国有属性强
8.1.3 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8.1.4 大学和科研机构贡献率大
8.1.5 创新产出弹性小
8.2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估
8.2.1 主因素分析法
8.2.2 数据包络分析法
9.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障碍
9.1 制约西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
9.1.1 经济体制障碍突出
9.1.2 创新主体功能错位
9.1.3 市场功能发育滞后
9.1.4 创新要素流通不畅
9.1.5 创新投入长期不足
9.1.6 演化动力机制缺损
9.2 突破西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障碍的机制设计
9.2.1 确立法律保障体系
9.2.2 规范政府管理体制
9.2.3 强化政策引导机制
9.2.4 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9.2.5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9.2.6 培育内生动力机制
10.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培育
10.1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思路
10.2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途径
10.2.1 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
10.2.2 优化产业结构
10.2.3 强化产-学-研结合
10.2.4 培育创新优势区域
10.3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点区域
10.3.1 成都-重庆双核创新系统
10.3.2 西安-兰州双核创新系统
10.3.3 南宁-贵阳-昆明三核创新系统
10.3.4 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三核创新系统
10.4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
10.4.1 强化政府先导作用
10.4.2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10.4.3 构建创新通道网络
10.4.4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0.4.5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10.4.6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0.4.7 优化创新市场环境
10.4.8 完善城市网络体系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763160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知识资本化
1.1.2 经济区域化
1.1.3 创新系统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写作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篇章结构
1.6 创新与不足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路径
2.1 演化经济学核心思想
2.2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线索
2.2.1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2.2.2 增长极、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
2.2.3 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
2.2.4 产业区与新产业区理论
2.3 创新理论
2.3.1 创新概念的源起
2.3.2 创新内涵的扩展
2.3.3 创新模式的进化
2.4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4.1 弗里曼:强调企业研发
2.4.2 波特:强调竞争优势
2.4.3 伦德瓦尔:强调互动学习
2.4.4 纳尔逊:强调制度安排
2.4.5 佩特尔和帕维特:强调激励结构
2.4.6 OECD:强调知识流动
2.4.7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强调创新的可持续性
2.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
2.5.1 理论内涵演化
2.5.2 相关研究总结与评价
2.6 相关概念辨析
2.6.1 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
2.6.2 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系统
2.6.3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
3.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框架
3.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1 区域的界定
3.1.2 创新的外延
3.1.3 系统的特征
3.1.4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2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3.2.1 创新主体要素
3.2.2 创新功能要素
3.2.3 创新环境要素
3.3 区域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
3.3.1 利益驱动机制
3.3.2 学习培训机制
3.3.3 竞争协作机制
3.4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3.5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3.5.1 本地根植性
3.5.2 互利平等性
3.5.3 相对稳定性
3.5.4 系统协调性
3.5.5 持续动态性
3.5.6 辐射扩散性
3.5.7 外部开放性
3.6 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
3.6.1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6.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3.6.3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6.4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3.6.5 发掘区域后发优势
3.6.6 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4.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机理
4.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因子
4.1.1 知识
4.1.2 知识的资本化过程
4.1.3 知识资本
4.1.4 知识资本化的影响因素
4.2 创新组织的决策
4.2.1 决策依据
4.2.2 决策模型
4.3 创新组织内的组织学习机制
4.3.1 组织学习原理
4.3.2 组织知识学习模型
4.4 创新组织间的创新扩散机制
4.4.1 创新扩散原理
4.4.2 知识资本扩散模型
4.5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溢出机制
4.5.1 知识溢出原理
4.5.2 知识溢出效率模型
5.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
5.1 单一创新极的形成
5.1.1 创新极的内涵
5.1.2 创新极的结构
5.1.3 创新极的形成
5.1.4 创新极形成的临界规模
5.1.5 创新极的发展阶段
5.1.6 创新极的特征
5.1.7 创新极的主要功能
5.2 单创新极向多创新极共生的演化
5.2.1 共生的内涵
5.2.2 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的动因
5.2.3 多创新极共生的条件
5.2.4 多创新极的共生形式
5.2.5 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5.3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
5.3.1 常态下的演化
5.3.2 新创新极进入后的演化
5.3.3 创新环境改变后的演化
6.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模式与伴随效应
6.1 内力拉动型演化
6.1.1 内生动力的作用方式
6.1.2 内力拉动型演化的特点
6.2 外力推动型演化
6.2.1 外生动力的作用方式
6.2.2 外力推动型演化的特点
6.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伴随效应
6.3.1 工业化效应
6.3.2 城市化效应
7. 区域创新系统的比较研究
7.1 美国硅谷产业带
7.1.1 演化路径
7.1.2 演化特点
7.2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7.2.1 演化路径
7.2.2 演化特点
7.3 中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7.3.1 演化路径
7.3.2 演化特点
7.4 比较分析
7.4.1 演化路径比较
7.4.2 演化特点比较
8.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
8.1 西部地区创新活动的主要特征
8.1.1 创新投入-产出集中度高
8.1.2 创新资源国有属性强
8.1.3 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8.1.4 大学和科研机构贡献率大
8.1.5 创新产出弹性小
8.2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估
8.2.1 主因素分析法
8.2.2 数据包络分析法
9.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障碍
9.1 制约西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
9.1.1 经济体制障碍突出
9.1.2 创新主体功能错位
9.1.3 市场功能发育滞后
9.1.4 创新要素流通不畅
9.1.5 创新投入长期不足
9.1.6 演化动力机制缺损
9.2 突破西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障碍的机制设计
9.2.1 确立法律保障体系
9.2.2 规范政府管理体制
9.2.3 强化政策引导机制
9.2.4 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9.2.5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9.2.6 培育内生动力机制
10.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培育
10.1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思路
10.2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途径
10.2.1 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
10.2.2 优化产业结构
10.2.3 强化产-学-研结合
10.2.4 培育创新优势区域
10.3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点区域
10.3.1 成都-重庆双核创新系统
10.3.2 西安-兰州双核创新系统
10.3.3 南宁-贵阳-昆明三核创新系统
10.3.4 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三核创新系统
10.4 培育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
10.4.1 强化政府先导作用
10.4.2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10.4.3 构建创新通道网络
10.4.4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0.4.5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10.4.6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0.4.7 优化创新市场环境
10.4.8 完善城市网络体系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763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76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