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域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19:15
区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一个国家抽象金融制度的现实存在。它是将金融运行和发展置于一定的时空范畴加以考察,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状态和特点,从而探讨金融发展空间结构的变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由于中国各地区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时,关注到了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但是,就目前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本身而言,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方面。尽管国外学者在研究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时对区域金融问题有所涉及,而且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对区域金融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但目前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理论的核心概念、研究体系,还是研究方法上都与成熟的金融发展理论有着相当的差距。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背景下,本文试图借鉴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构建区域金融某一方面的理论内核或者研究方法,用以分析和指导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对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由于区域金融问题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 本文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2 区域经济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研究的理论依托
2.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理论框架
2.1.1 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
2.1.2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经济地理理论
2.1.3 小结:区域经济理论的借鉴与应用
2.2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2.2.1 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2.2.2 金融结构论
2.2.3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2.2.4 金融约束理论
2.2.5 内生金融理论
2.2.6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2.7 小结:金融发展理论的借鉴与应用
2.3 区域金融的一般理论分析
2.3.1 区域金融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属性
2.3.2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
3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重均衡”理论模型与现实例证
3.1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重均衡”的理论存在及动态特征
3.1.1 区域金融适度发展与经济最优增长:一种理论上的推演
3.1.2 区域金融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从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角度的解释
3.1.3 “两重均衡”的理论模型
3.2 经济转轨国家的现实案例
3.2.1 中国:印证“两重均衡”发展轨迹的现实例证
3.2.2 俄罗斯:始终处于“低均衡”状态的典型国家
4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低均衡”特征及“两阶段”发展战略
4.1 区域金融发展的双重规定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4.2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低均衡”状态的直观描述
4.2.1 区域金融规模总量不足
4.2.2 区域金融效率低下
4.3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低均衡”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4.4 东北地区金融的“两阶段”发展战略:区域金融深化的次序安排
5 东北地区金融规模的量性扩张:突破“低均衡”状态的内生要求
5.1 东北地区资本需求与地方财政困境的反差:金融资产规模扩张的内在逻辑要求
5.2 健全多元化金融中介体系:东北现有金融中介布局的绩效检讨和区域金融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
5.2.1 国家金融体制变迁下东北地区金融中介布局的绩效检讨
5.2.2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区域金融机构集群的竞争优势
5.2.3 健全多元化金融中介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5.3 将大连建设成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发展极的效应分析
5.3.1 区域经济学中的发展极理论分析
5.3.2 区域金融发展极形成的动态过程及效应分析
5.3.3 将大连建设为东北区域金融发展极的现实思考
6 东北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逐渐达到“高均衡”状态的现实选择
6.1 东北地区的储蓄相对过剩与外资流入并存的“两盈余”现象:与“两缺口”理论的现实背离
6.1.1 金融效率的概念界定
6.1.2 对东北地区储蓄与外资“两盈余”现象的理性认识
6.2 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东北地区金融效率提高的制度安排
6.2.1 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效率提高的内在作用机制
6.2.2 健全东北地区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6.3 理性选择金融创新:提高东北地区金融效率的有益尝试
6.3.1 金融创新对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分析
6.3.2 现阶段东北地区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
7 东北地区突破“低均衡”状态的外生因素:政府适度介入与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
7.1 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及金融市场失灵的现实需要:政府适度介入的理论依据
7.1.1 金融发展理论关于政府干预问题的不同态度
7.1.2 金融市场失灵的表现及政府干预的方式选择
7.2 中国金融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动态特征及租金效应分析
7.2.1 中国政府介入金融业发展的动态特征
7.2.2 我国金融发展中的租金效应分析
7.3 东北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支持
7.4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中地方政府介入的历史轨迹及途径选择
7.4.1 我国地方政府介入区域金融发展的历史轨迹
7.4.2 东北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发展中作用的途径选择
7.5 政策性金融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7.5.1 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7.5.2 我国现有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及以长春为例的现实分析
7.5.3 构建振兴东北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39188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 本文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2 区域经济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研究的理论依托
2.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理论框架
2.1.1 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
2.1.2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经济地理理论
2.1.3 小结:区域经济理论的借鉴与应用
2.2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2.2.1 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2.2.2 金融结构论
2.2.3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2.2.4 金融约束理论
2.2.5 内生金融理论
2.2.6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2.7 小结:金融发展理论的借鉴与应用
2.3 区域金融的一般理论分析
2.3.1 区域金融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属性
2.3.2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
3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重均衡”理论模型与现实例证
3.1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重均衡”的理论存在及动态特征
3.1.1 区域金融适度发展与经济最优增长:一种理论上的推演
3.1.2 区域金融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从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角度的解释
3.1.3 “两重均衡”的理论模型
3.2 经济转轨国家的现实案例
3.2.1 中国:印证“两重均衡”发展轨迹的现实例证
3.2.2 俄罗斯:始终处于“低均衡”状态的典型国家
4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低均衡”特征及“两阶段”发展战略
4.1 区域金融发展的双重规定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4.2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低均衡”状态的直观描述
4.2.1 区域金融规模总量不足
4.2.2 区域金融效率低下
4.3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低均衡”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4.4 东北地区金融的“两阶段”发展战略:区域金融深化的次序安排
5 东北地区金融规模的量性扩张:突破“低均衡”状态的内生要求
5.1 东北地区资本需求与地方财政困境的反差:金融资产规模扩张的内在逻辑要求
5.2 健全多元化金融中介体系:东北现有金融中介布局的绩效检讨和区域金融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
5.2.1 国家金融体制变迁下东北地区金融中介布局的绩效检讨
5.2.2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区域金融机构集群的竞争优势
5.2.3 健全多元化金融中介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5.3 将大连建设成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发展极的效应分析
5.3.1 区域经济学中的发展极理论分析
5.3.2 区域金融发展极形成的动态过程及效应分析
5.3.3 将大连建设为东北区域金融发展极的现实思考
6 东北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逐渐达到“高均衡”状态的现实选择
6.1 东北地区的储蓄相对过剩与外资流入并存的“两盈余”现象:与“两缺口”理论的现实背离
6.1.1 金融效率的概念界定
6.1.2 对东北地区储蓄与外资“两盈余”现象的理性认识
6.2 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东北地区金融效率提高的制度安排
6.2.1 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效率提高的内在作用机制
6.2.2 健全东北地区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6.3 理性选择金融创新:提高东北地区金融效率的有益尝试
6.3.1 金融创新对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分析
6.3.2 现阶段东北地区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
7 东北地区突破“低均衡”状态的外生因素:政府适度介入与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
7.1 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及金融市场失灵的现实需要:政府适度介入的理论依据
7.1.1 金融发展理论关于政府干预问题的不同态度
7.1.2 金融市场失灵的表现及政府干预的方式选择
7.2 中国金融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动态特征及租金效应分析
7.2.1 中国政府介入金融业发展的动态特征
7.2.2 我国金融发展中的租金效应分析
7.3 东北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支持
7.4 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中地方政府介入的历史轨迹及途径选择
7.4.1 我国地方政府介入区域金融发展的历史轨迹
7.4.2 东北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发展中作用的途径选择
7.5 政策性金融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7.5.1 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7.5.2 我国现有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及以长春为例的现实分析
7.5.3 构建振兴东北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39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83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