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福建省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预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23:08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预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需求量与日俱增,人地矛盾日益凸显。而开发区作为区域各项经济、高新产业聚集地,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对缓解城市人地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福建省东南发达区、西北欠发达区两个区域为研究区,在对福建省两个区域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两个区域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预测,研究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动态变化规律,进而从区龄、主导产业、道路布局等内部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等外部条件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区域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闽东南地区,长乐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最高,为86.91,翔安工业园区与安溪经济开发区的分值差异不大,分别为75.85、75.31;闽西北地区,不同开发区之间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差异较大,将乐经济开发区与光泽工业园的集约分值较理想,分别为83.43、79.39,而连城工业园的集约度分值仅为62.35。(2)动态变化规律上,闽东南地区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呈增长速度不断减小的递增规律,在区龄9年时达到饱和,饱和值为79.53;闽西北地区呈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的递增规律,区龄10年时达到饱和,饱和值为80.59。此外,变化曲线显示,在达到饱和之后,两个地区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都呈现下降,这符合客观事物的生命周期规律,但现实中,由于一定年限后,开发区发展方向的复杂性,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集约水平进行具体分析。(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集约度达到饱和前,区龄越大的开发区,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越高;主导产业类型的不同则会使开发区土地的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产生差异。此外,距市(县)中心越远,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方式越集约,反之亦然;园区内外的道路密度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均较小。社会经济因素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相对复杂:东南地区,社会居民生活水平层面的指标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次之,其次是第一产业比重,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比重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相对较小;西北地区,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最大的是人均财政收入,其次是居民的生活水平,然后是第三产业比重,社会商品零售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小,而人口密度则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呈负相关关系。以上研究可以为福建省不同区域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闽东南开发区应注重开发区发展规划的前瞻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闽西北开发区应注重开发区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技术的创新并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影响因素 区域 福建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3 小结12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技术路线13
  • 1.3.3 数据来源13-14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14-17
  • 2.1 相关概念14-15
  • 2.1.1 开发区14
  • 2.1.2 土地集约利用14-15
  • 2.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15
  • 2.2 基础理论15-17
  • 2.2.1 产业集群15
  • 2.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5-16
  • 2.2.3 开发区生命周期16
  • 2.2.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16-17
  • 3 福建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结果分析17-32
  • 3.1 研究区概况17-20
  • 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20-24
  • 3.2.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确定20-21
  •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1-22
  • 3.2.3 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22-23
  • 3.2.4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23-24
  • 3.3 福建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比较分析24-32
  • 3.3.1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24-27
  • 3.3.2 开发区用地效益分析27-29
  • 3.3.3 开发区管理绩效分析29-30
  • 3.3.4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析30-32
  • 4 福建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分析32-40
  • 4.1 指标筛选32-35
  • 4.1.1 数据预处理32-33
  • 4.1.2 指标筛选33-35
  • 4.2 基于生命周期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预测35-39
  • 4.2.1 开发区建筑密度变化的周期性35
  • 4.2.2 建筑密度预测模型的构建35-36
  • 4.2.3 模型拟合与预测36-37
  • 4.2.4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预测37-39
  • 4.3 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规律39-40
  • 5 福建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40-54
  • 5.1 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因素40-43
  • 5.1.1 开发区区龄40
  • 5.1.2 主导产业类型40-42
  • 5.1.3 内部道路布局42-43
  • 5.2 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外部因素43-53
  • 5.2.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3-51
  • 5.2.2 开发区区位条件51-53
  • 5.3 福建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与建议53-54
  • 5.3.1 闽东南发达区53
  • 5.3.2 闽西北欠发达区53-54
  • 6 结论与展望54-56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54-55
  • 6.2 研究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亚东;杨宁生;;基于岭回归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06期

2 王兴平;顾惠;;我国开发区规划30年——面向全球化、市场化的城乡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5年02期

3 孙东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指标理想值的确定[J];上海国土资源;2014年03期

4 程琳琳;任俊涛;王鹏飞;赵晓霞;马逯;;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5 冯铭坤;伍文;;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4期

6 欧照铿;唐南奇;张黎明;;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7 高娟;戴兰;陈锐;张怡然;王海军;;三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比较分析[J];测绘地理信息;2014年03期

8 余中元;;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驱动因素及评价——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年04期

9 吕学都;王艳萍;黄超;孙佶;;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10 石民丰;黄玮;郭巧梅;何冬春;;基于GIS的武汉市道路密度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空间信息;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玉川;;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思考[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刚;北京市开发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微观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姝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胡丹;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效应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林佳丽;区域非均衡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姜珊珊;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施飞鸿;不同区位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比较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廖青月;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途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虎;浙江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马俊;区域经济差异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高倩;我国省级开发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张莹;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预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33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