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10:06
本文关键词: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30余年来,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巨大,举世瞩目,但伴随产生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区域经济问题日趋严峻,西部的四川省尤其如此,这些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区域经济社会的最大障碍。 区域经济管理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人本性、协调性和效率性。人本性指区域居民福祉普遍而公平地改善;协调性指区域经济子系统协调共进;效率性指区域财富总量得以快速增加。人本性和协调性是“质”的规定,是区域经济终极目标;效率性是“量”的要求,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目标的资源利用率。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运行重“量”轻“质”,有悖于区域经济目标,导致区域经济管理错位和失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区域经济问题,强化区域经济管理是治理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区域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分支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为突出该学科的管理学特征,批判性地吸收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的有效成分,在厘清区域经济管理内涵和区域经济质量特征基础上,以质量为切入点,从科学管理角度,展开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迄今,国内外的一些区域经济评价指标普遍存在问题是:重“量”轻“质”,或指标过多,数据收集难度大,实用性不高,而且是基于静态等,为弥补这些缺陷,提出由主观评价法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组成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即区域居民满意度评价法和区域经济公平性评价、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通过实证,建立了客观评价系列模型,用省域地区间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模型、生产力效率差距变化趋势模型,评价省域经济公平性;用省域生产要素总引力、节点市对生产要素平均引力数据,评价省域经济现实竞争力,用省域城市和张力强度模型,评价省域经济潜在竞争力;用省域高能城市分布密度和四城市差异指数,评价省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以四川为例,从公平性、协调性和区域经济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省域经济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四川省域经济质量欠佳的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省域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 构建了城市规模和所在市域三种经济收益的3个实证模型,揭示了中国三种经济收益与城市规模的演变规律,得到基于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城市规模,进一步对城市规模的自然灾害风险、交通通达性、资源承载力等其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考虑到四川省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风险,提出了四川省合理的城市规模范围,并根据城市数量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的不合理性。通过利益博弈模型,阐明中心城市与其它地区城市规模差距不断扩大的内在原因,认为,在省域城市结构调控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为”。 从区域经济质量保证系统的决策体系、影响决策体系、控制体系和协调体系四个方面,对中外相关机构及其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其利与弊、经验与教训,就完善中国区域经济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探讨,根据目标管理法,,提出了四川省域经济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以及目标管理过程。 围绕“收入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严重失衡”和“经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认为四川经济质量问题的治本途径是,建构合理的省域城市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城市人口为150万~240万的大城市;基于规模经济效益和自然灾害风险,应控制中心城市的过度扩张;区域经济有效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构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客观实用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省域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放在次中心城市比放在中心城市更具示范效果和推广价值;发展边远地区和农村经济,需要特殊的扶持机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做好从城镇→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的城市培育工作;转变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内需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强省域经济持久发展动力;现行户籍制度是居民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农民增收与就业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是最具歧视性的制度,应予以废止;划小省级行政区划、设立特别发展区和发展基金、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是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质量评价 区域经济管理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07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Extended Abstract10-17
- 图清单17-18
- 表清单18-20
- 主要案例清单20-21
- 1 绪论21-32
- 1.1 研究背景21-26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26-27
- 1.3 研究意义27-28
- 1.4 基本假设28-29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9-32
- 2 相关研究与方法综述32-52
- 2.1 区域经济理论34-45
- 2.2 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伦理观点45-47
- 2.3 管理科学理论、观点与方法47-52
- 3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分析52-89
- 3.1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52-55
- 3.2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5-56
- 3.3 区域经济质量主观评价指标——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56-59
- 3.4 区域经济质量客观评价指标59-62
- 3.5 省域经济系统协调性指标62-65
- 3.6 省域经济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模型构建65-74
- 3.7 省域经济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模型构建74-76
- 3.8 四川省域经济质量客观评价实证分析76-83
- 3.9 四川省域经济质量评价83-89
- 4 城市规模模型构建、城市规模影响因素与四川省城市体系分析89-107
- 4.1 城市规模模型构建89-95
- 4.2 影响城市规模扩张的其它因素95-100
- 4.3 四川省城市体系存在的问题100-107
- 5 构建质量导向的区域经济管理体系107-142
- 5.1 区域经济管理体系107-110
- 5.2 决策系统110-116
- 5.3 影响决策系统116-118
- 5.4 控制系统118-123
- 5.5 协调系统123-127
- 5.6 公众参与127-138
- 5.7 区域经济运行过程管理138-142
- 6 提升四川省域经济质量的基本对策142-164
- 6.1 建构合理的省域城市体系142-146
- 6.2 建构公正客观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机制146-148
- 6.3 发展省域边远地区与农村的对策148-154
- 6.4 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154-158
- 6.5 转变省域经济发展模式158-161
- 6.6 变革省级区划,提升边远地区的行政地位161-164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164-168
- 7.1 研究的基本观点164-165
- 7.2 研究的创新点165-166
- 7.3 研究的不足166
- 7.4 研究展望166-168
- 参考文献168-173
- 附表 1173-178
- 附表 2178-183
- 附表 3183-187
- 作者简历187-19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明;刘慧灵;;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伟民,蒋华园;城市规模效益及其发展政策[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3 李永友;;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江苏的经验——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8期
4 韩继征;;浅议城市规模控制——读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J];城市;2010年08期
5 刘爱梅;;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J];城市问题;2011年04期
6 罗序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J];当代经济;2009年13期
7 王小锡;;七论道德资本——道德资本的基本形态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8 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1期
9 黎昕;赖扬恩;谭敏;;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10 梁双陆;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5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