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4:05

  本文关键词: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是两个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系统,公路交通系统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经济水平也影响了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适应型”的公路交通,保证两系统的共同发展,协调两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目前,关于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无论从适应性内涵的丰富性还是适应性定量分析方法模型的科学性上都存在有改进和继续研究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以公路交通系统和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多个方面定义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内涵,分别构建评价指标和测度模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从宏观角度出发,多方面定义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内涵。公路交通要在发展速度上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性,作为经济发展的服务产业,公路交通要能够在数量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公路交通、经济发展均受到资源的约束,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能够以最优的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公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论文从协调发展、供需均衡、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阐述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机制。 构建协调发展度、潜在供需均衡度、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指数组成的适应性分析评价模型。确立了公路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了熵权法为基础的拟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同时分别选取了潜在供需均衡度、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指数评价指标,根据公路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DEA方法的评价模型,对公路交通的潜在供需均衡度进行分析。将公路交通作为具有“投入—产出”过程的生产系统,使用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对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度进行测算,采用熵权法对环境影响指数进行评价。最后,阐述应从协调发展度、潜在供需均衡度、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指数综合反映公路交通经济适应度,构建了公路交通综合适应度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参数进行确定。 综上所述,论文深入分析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理论,确立了评价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思路,多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为实现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路交通 经济适应性 数据包络分析法 熵权法 马奎斯特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42;U49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论文研究意义12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2-17
  • 1.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现状13-15
  • 1.3.2 交通运输适应性分析研究现状15-16
  • 1.3.3 综合评述16-17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9
  • 第2章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定性分析19-34
  • 2.1 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定义及特征19-20
  • 2.1.1 公路交通系统定义19
  • 2.1.2 公路交通系统特征19-20
  • 2.1.3 社会经济系统20
  • 2.2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20-27
  • 2.2.1 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1-24
  • 2.2.2 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24-26
  • 2.2.3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26-27
  • 2.3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理论27-33
  • 2.3.1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27-29
  • 2.3.2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内涵29-30
  • 2.3.3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及演化机制30-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定量分析34-63
  • 3.1 协调发展度34-46
  • 3.1.1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建立35-43
  • 3.1.2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43-44
  • 3.1.3 协调发展度模型44-46
  • 3.2 潜在供需均衡度46-56
  • 3.2.1 生产函数法47-50
  • 3.2.2 潜在供需均衡度模型50-53
  • 3.2.3 指标选取53-56
  • 3.3 资源利用效率56-58
  • 3.3.1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56-57
  • 3.3.2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57-58
  • 3.4 环境友好指数58-60
  • 3.4.1 环境友好指数评价指标58-60
  • 3.4.2 环境友好指数评价方法60
  • 3.5 综合适应度评价60-61
  • 3.5.1 综合适应度模型60
  • 3.5.2 权重确定60-61
  • 3.6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案例分析63-80
  • 4.1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63-65
  • 4.1.1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经济概况63-64
  • 4.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交通发展状况64-65
  • 4.2 协调发展度测度65-69
  • 4.3 潜在均衡度测度69-73
  • 4.4 资源利用效率73-75
  • 4.5 环境友好指数75-76
  • 4.6 综合适应度测度76-78
  • 4.7 结论分析78-80
  • 4.7.1 评价结果分析78
  • 4.7.2 发展对策与建议78-8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5.1 主要结论80-81
  • 5.2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81-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晔;张秋燕;;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2 韩悦臻;尚春青;;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公路;2008年09期

3 贾元华,赵仲华,罗江浩;我国收费公路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适应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4 于江霞;王选仓;韩少华;秦振书;;基于加权灰色关联度的公路交通适应性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5期

5 韩直;公路网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公路交通技术;2000年01期

6 刘勇;高建华;丁志伟;;基于改进熵权法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金祥,吴育华;生产前沿面理论的产生及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裴玉龙;王永岗;杨光;;评价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改进层次分析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1期

9 王占中;任园园;;基于协同理论的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适应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S1期

10 姬中英;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供求关系的判定方法──“推拉效应”法[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书红;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5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65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