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9:01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致胜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具有一般性人才所没有的特点,对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其流动对地区的影响也将十分深远。海西作为长三角、珠三角交汇点和出海通道以及中国大陆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而且对祖国统一而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受到国家和海西战略上的重视。因此,对海西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界定了有关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因子的概念及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借此分析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创新型人才的生态位及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生态因子,并由此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和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生态因素模型,得出影响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位偏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制度、经济、文化、科技以及自然五大生态因子。通过分析海西创新型人才现状,得出海西创新型人才基数不断增大、人才流动性明显、人才利用效率提高,但海西高素质人才不足,并过度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利用灰色关联模型(Grey Relational Model)评价海西20个市创新型人才流动程度,所得结果与现状分析较为接近,并认为厦门(13.02%)、汕头(12.65%)等九大城市人才流动较为合理。通过联合运用灰色关联聚类、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对创新型人才流动水平的生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五个新因子,其影响大小为,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建议从三生态位及四大生态两个方面维护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具体包括合理配置人才、强化“态”“势”互转、打造良好的环境、构建协调组织、改革户籍制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海西”文化、优化人才环境、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加快基础建设、倡导生态经济。这将有助于提高海西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在区域内外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海西可持续发展,早日成为区域创新型经济体。
【关键词】:生态理论 生态系统 创新型人才 流动灰色关联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6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理论背景9
- 1.1.2 实践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1-13
- 1.3.1 研究思路11-13
- 1.3.2 研究内容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14-25
- 2.1 相关概念界定14-19
- 2.1.1 创新型人才14-16
- 2.1.2 人才流动16-17
- 2.1.3 生态系统17-18
- 2.1.4 生态位18-19
- 2.1.5 生态因子19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19-24
- 2.2.1 创新型人才流动19-22
- 2.2.2 基于生态理论的人才研究22-23
- 2.2.3 综述评析23-24
- 2.3 本文数据来源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机理分析25-39
- 3.1 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生态系统分析25-27
- 3.1.1 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内涵及构建25-26
- 3.1.2 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的稳定及演化26-27
- 3.2 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生态位分析27-31
- 3.2.1 创新型人才生态位27-28
- 3.2.2 创新型人才生态位重叠28-29
- 3.2.3 创新型人才生态位“态势”论29-31
- 3.3 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生态因子分析31-36
- 3.3.1 制度生态因子32-33
- 3.3.2 经济生态因子33-34
- 3.3.3 文化生态因子34-35
- 3.3.4 科技生态因子35-36
- 3.3.5 自然生态因子36
- 3.4 基于生态理论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生态因素分析36-38
- 3.4.1 创新型人才流动的“态势”因子分析36-37
- 3.4.2 创新型人才流动系统的生态因素模型37-38
- 3.5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海西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实证研究39-66
- 4.1 海西创新型人才现状分析39-46
- 4.1.1 科技人才不断增长39-41
- 4.1.2 人才流动性明显41-43
- 4.1.3 人才利用效率提高43-44
- 4.1.4 高素质人才不足44-45
- 4.1.5 人才分布不尽合理45-46
- 4.2 海西创新型人才流动水平测度46-54
- 4.2.1 灰色关联模型46-48
- 4.2.2 海西创新型人才流动水平48-53
- 4.2.3 海西创新型人才流动结果分析53-54
- 4.3 海西创新型人才流动生态因素的实证分析54-63
- 4.3.1 变量设定55
- 4.3.2 灰色关联聚类55-57
- 4.3.3 主成分分析法57-62
- 4.3.4 灰色关联分析62-63
- 4.4 结果分析63-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5章 基于生态理论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政策建议66-75
- 5.1 协调三生态位,实现生态效能67-68
- 5.1.1 合理配置人才,避免生态错位67-68
- 5.1.2 强化“态”“势”互转,促进人才成长68
- 5.1.3 打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人才能力发挥68
- 5.2 改革政府生态,提供法律保障68-69
- 5.2.1 构建协调组织,促进区域内外联动68-69
- 5.2.2 改革户籍制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69
- 5.3 完善市场生态,,促进经济发展69-71
- 5.3.1 加强多方会商,促进产学研联合70
- 5.3.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区域内外对接70-71
- 5.4 优化文化生态,实现人才共享71-73
- 5.4.1 树立大局观意识,营造“海西”文化71
- 5.4.2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环境71-72
- 5.4.3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改善育人环境72-73
- 5.5 改善环境生态,提高海西形象73-74
- 5.5.1 加快基础建设,弱化地理劣势73
- 5.5.2 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生态经济73-74
- 5.6 本章小结74-75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75-77
- 6.1 研究结论75-76
- 6.2 创新之处76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2
- 致谢82-8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83-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乌妹;张向前;;人才流动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2 刘冬梅;汪波;张保银;;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新区科技人才流动现象探究[J];软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商华;包玲;;基于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员工流动影响因素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6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