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徽 产业集群 城镇化 芜湖汽车及零部件 推动
【摘要】:2000年初,美国经济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肯定两件大事可以改变世界:一是美国的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1]1978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是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仍然比较低下。由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农问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等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2001年,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首次在沿海地区开始实施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一带,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繁荣,同时在经济动力作用下,驱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如典型浙江义乌小商店市场。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城镇化率高低跟当地产业集群是否健康成长存在着很大关联,其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可以带来就业乘数效应,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剩余劳动者,促进更多农民迁移到城镇;利用创新优势来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促进第二、三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发挥当地品牌效应吸引企业进入,完善基础设备,从而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萌发的产业集群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其有着自身的特色,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这样背景下,本文以中部地区的省份安徽为例,探讨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机理,从而为中西部地区就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和经验。本论文按照从“文献、理论综述—机理探讨—实证经济研究—提出对策”思路进行展开。分析国内外城镇化、产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对它们整个演进历程进行简单阐述。其次,通过评价安徽产业集群及城镇化发展水平,详细分析了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机理,并选取两者的一些重要指标,搜集2000-2013年相关数据,运用计量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测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再次,介绍芜湖市汽车零部件相关状况,并以零部件产业为案例,分析产业集群从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城镇综合水平提高等三个因素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推动机制,并就安徽产业集群生长如何提高城镇化率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安徽 产业集群 城镇化 芜湖汽车及零部件 推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F29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前言10-19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5
- 1.2.1 产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12-13
- 1.2.2 城镇化相关文献综述13-14
- 1.2.3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文献综述14-15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15-16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内容15-16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16-17
- 1.4.1 研究方法16-17
- 1.4.2 技术路径17
-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17-19
- 1.5.1 主要创新17-18
- 1.5.2 主要不足18-19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回顾19-25
- 2.1 基本概念界定19-20
- 2.1.1 产业集群概念19-20
- 2.1.2 城镇化概念20
- 2.2 理论回顾20-24
- 2.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20-22
- 2.2.2 城镇化相关理论22-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3.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5-30
- 3.1 安徽省产业集群特点25-26
- 3.2 安徽省产业集群类型26-27
- 3.3 安徽省产业集群的空间及行业分布状况27-28
- 3.3.1 安徽省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27-28
- 3.3.2 安徽省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28
- 3.4 本章小结28-30
- 4.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30-34
- 4.1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历程30
- 4.2 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角度的城镇化分析30-32
- 4.2.1 人口城镇化30-31
- 4.2.2 经济城镇化31
- 4.2.3 社会环境城镇化31-32
- 4.3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32-33
- 4.3.1 城镇规模发展较快,但是整体水平还较低32-33
- 4.3.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但区域发展不平衡33
- 4.3.3 城镇建设区域面积扩大,但整体竞争力弱33
- 4.4 本章小结33-34
- 5.安徽省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发展机理分析34-38
- 5.1 劳动力转移过程分析34-35
- 5.2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分析35-36
- 5.3 城镇综合竞争力水平上升过程分析36-37
- 5.4 本章小结37-38
- 6.安徽省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38-46
- 6.1 指标选取和说明38-40
- 6.1.1 产业集群集聚度测量指标的选取和说明38-39
- 6.1.2 城镇化水平测量指标的选取和说明39-40
- 6.2 数据来源和模型选取40-44
- 6.2.1 产业集群数据来源及分析40-41
- 6.2.2 城镇化相关数据来源及分析41-44
- 6.3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进程推进作用的格兰杰因果检验44-45
- 6.4 本章小结45-46
- 7 案例研究——芜湖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经验分析46-51
- 7.1 芜湖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状况46
- 7.2 芜湖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长对城镇化进程推动机制分析46-48
- 7.2.1 人口转移过程分析47-48
- 7.2.2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分析48
- 7.2.3 城镇综合竞争力提升48
- 7.3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启示48-50
- 7.3.1 合理规划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使城镇规划与产业相配合49
- 7.3.2 加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49
- 7.3.3 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应49-50
- 7.3.4 因地制宜,,打造本地区具有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50
- 7.4 本章小结50-51
- 8 文章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力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透视[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05期
2 赵江明,刘金红;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创业、创新与社会资本[J];乡镇经济;2004年06期
3 徐维祥,唐根年;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4 刘奇中;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J];价格与市场;2004年06期
5 戴双兴;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6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7期
7 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8 徐颖,张少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模式[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9 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5期
10 刘轩;北京:产业集群需全面升级[J];投资北京;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丽梅;;宝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中小企业成长[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张树巍;;培育产业集群创建经济强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刘鹏;;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唐长春;;浅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张金海;刘雯;;浅谈廊坊市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李少武;;论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江辉 王泽平;产业集群策动增长方式嬗变[N];安徽日报;2005年
2 金兑;要大力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N];安庆日报;2005年
3 阎星 王吉泉(作者阎星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王吉泉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主要方式[N];成都日报;2004年
4 穆延奎;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宋时飞;集群符合工业化的内在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张彦明 卞溪;产业集群造就了航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10 仲 钦;产业集群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士忠;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郑宏星;基于制度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董ng;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曹旭鑫;长沙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闵鹏;基于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晖;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余泽海;安徽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燕;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麻昌港;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郑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蓬蓬;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1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3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