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装备制造业 技术进步 路径选择 行业特征 要素禀赋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具备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将有助于推动其工业化不断地前进,从而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所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我国中东部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在西部大开发以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发展前景良好。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就要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契合企业的产业特征和要素禀赋的技术进步路径。基于此,本文对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的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技术进步方面的研究成果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这部分首先解释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等概念,之后介绍了技术适宜性理论、技术差距轮以及要素禀赋匹配理论等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的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内源式和外源式的技术进步路径以及影响技术进步路径的行业特征与要素禀赋。第四部分是对西部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分别对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做了综合测度与分析,分地区测度与分析以及分行业测度与分析。第五部分是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途径的实证分析,分析了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以及技术改造四种主要的技术进步途径对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第六部分是对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实证分析了行业特征和区域要素禀赋对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国外技术购买和国内技术引进几种路径的影响。其中,行业特征主要考察企业规模、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源存量。区域要素禀赋主要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度和技术水平。最后一部分是政策建议,对本文的内容做出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技术进步 路径选择 行业特征 要素禀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3.1;F426.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5
- 1.2.1 技术后发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悖论研究进展11-12
- 1.2.2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方式的争议及研究进展12-15
- 1.2.3 文献综述简评15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5-16
- 1.3.1 研究目标15-16
- 1.3.2 研究内容16
- 1.4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1.5 技术路线17-18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18-22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8-19
- 2.1.1 装备制造业18
- 2.1.2 全要素生产率18
- 2.1.3 技术进步18-19
- 2.1.4 技术引进19
- 2.1.5 自主创新19
- 2.2 理论基础19-20
- 2.2.1 技术适宜性理论19
- 2.2.2 技术差距论19-20
- 2.2.3 要素禀赋匹配理论20
- 2.2.4 产业演进理论20
- 2.3 本章小结20-22
- 3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路径的理论分析22-26
- 3.1 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基本现状22
- 3.2 技术进步路径的归纳22-23
- 3.2.1 外源式技术进步路径22-23
- 3.2.2 内源式技术进步路径23
- 3.3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23-24
- 3.4 本章小结24-26
- 4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26-32
- 4.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方法26
- 4.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26-30
- 4.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26-27
- 4.2.2 生产率指标测算与分析27-30
- 4.3 本章小结30-32
- 5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路径的实证分析32-36
-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32-33
- 5.2 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33
- 5.3 模型拟合的结果与分析33-35
- 5.4 本章小结35-36
- 6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36-42
- 6.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6-37
- 6.2 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测算37-39
- 6.3 行业特征对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分析39-40
- 6.4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分析40-41
- 6.5 本章小结41-42
- 7 结论及政策建议42-45
- 7.1 结论42-43
- 7.2 政策建议43
-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43-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49
- 致谢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2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3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5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8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9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10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7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7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