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发布时间:2016-06-22 10: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增长分布分析

 

  增长分布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或劳均GDP分布的动态演进方式,即增长分布图波峰个数及分布图位移方式来判断该经济体增长差异的变化。若增长分布明显呈现出“双峰”状,则意味着存在双峰趋同或两俱乐部趋同;若增长分布波峰高度持续降低,则意味着地区差异有所加大、集中程度下降。

 

  增长分布分析的主要工具为普拉基特和希尔弗曼提出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or)。假设一个数据集X1X2,……XN为来自一个未知概率密度函数f(x)的随机样本,则f(x)的核密度估计为: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其中,k(·)为一个非负函数,满足∫k(x)dx=1,称为核函数;bn为一系列正数,称为带宽(Bandwidth)

 

  核密度估计的关键在于核函数和最优带宽的选择,其中最优带宽的选择对核密度估计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核函数选择,它决定了核密度估计的精度和核密度图的平滑度。核函数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Gaussian核函数和Epanechnikov核函数。其中Gaussian核函数为: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最优带宽选择的基本思想是使核密度估计的均方误差(MISE)最小,具体选择的方法很多,较为经典的有西尔弗曼的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ROT)BCV法则,其中BCV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往往要大于ROT法则选取的最优带宽,这意味着依据BCV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得到的核密度图往往要更平滑。依据ROT法则,得到的最优带宽为: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其中,Std(X)为随机变量X的标准差,Iqr(X)X的内距(Inter-Quartile Range)即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的差。依据BCV法则,最优带宽为: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增长分布分析可以提供关于经济增长趋同与差异更为丰富的信息,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增长分布演进的背后机制。但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增长分布演进方式来考察增长趋同与差异,而增长分布演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优带宽的选取。选取不同的最优带宽,可能会得到差异很大的增长分布图,而目前关于最优带宽的选取还缺乏得到广泛认同的方法,这必然会导致基于增长分布图得到的结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三、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我国各省1978-2004年间的实际人均GDP(1978年为基期),实际人均GDP是根据各省名义人均GDP和人均GDP缩减指数折算得到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统计指标分析

 

  我们利用派特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给出1978-2004年间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以及地区间、地区内和超覆基尼系数及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图1和图2分别给出全国及各地区1978-2004年间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和全国基尼系数分解贡献率。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由图1可以看出,全国人均GDP水平差异在1978-1990年间总体上轻微下降,此后呈现稳步快速上升趋势并于2002年达到最大,基尼系数为4.112003年以后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差异在1978-1994年间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并于1994年达到最小,基尼系数为0.305,此后小幅上升并于2002年达到一个相对高点,基尼系数为0.3362003年以后略有下降。中部地区差异在1978-1997年间呈现出急速上升趋势并于1997年达到最大,基尼系数为0.307,此后在相对高位波动,但2001年以后出现了快速下降。西部地区差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非常稳定,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1.05左右,但1999年以后开始稳步上升。

 

  由图2可知,全国人均GDP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其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1991年以前基本上在63%左右,但此后快速上升并长期保持在67%左右。地区内差异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1993年以来基本保持在26%左右。地区间超覆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相对较小,所占比例在5.8%9.1%之间,这表明相对发达地区的落后省份人均GDP比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省份人均GDP更低的比例较小,换言之,我国地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界线。

 

  上述分析表明,全国人均GDP水平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以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且于2003年出现了下降的迹象。这表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区域差异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顶端,很可能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持续缩小的新阶段。东部地区差异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异,并于1994年以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而中部地区差异长期快速上升,但1997年以后明显趋缓,并于近几年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差异长期相对稳定,但近几年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面板时间序列分析

 

  我们利用IPS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全国及各地区是否存在着增长趋同现象作具体考察。

 

  1.全国增长趋同分析

 

  我们首先以上海为基准主体进行全国增长趋同分析,利用AICSBIC等信息指数确定各省人均GDP对数值与上海人均GDP对数值的差序列的最大滞后阶数。信息指数表明,这些序列的滞后阶数不同即存在着异质结构。具体而言,北京、天津、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和甘肃的最大滞后阶数为1,除了陕西为3阶以外,其余省份都是2阶。下面我们利用IPS面板单位根检验来检验全国是否存在着以上海为中心的增长趋同现象,检验结果见表1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由表1可知,以上海为基准主体检验的t-bar统计量为-1.236,其绝对值均小于各个临界值的绝对值以及P=0.931,表明在1%5%10%的置信水平上,接受原假设即整个面板时间序列是单位根过程。这表明,全国并不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增长趋同现象。为了增强分析的可靠性,我们分别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北京、河南、吉林、新疆和内蒙古10个省作为基准主体,再来考察全国是否存在着分SIJ以上述省份为中心的增长趋同现象。相应的IPS检验表明,全国也不存在以上述省份为中心的增长趋同现象。为了简洁,我们在表1中只列出以江苏、广东、福建和北京为基准主体的IPS检验。

 

  2.各地区增长趋同分析

 

  对于东部地区,我们分别以所有省份为基准主体来考察该地区是否存在增长趋同现象,相应的IPS检验表明东部地区不存在增长趋同现象。为了简洁,我们在表1只列出以上海、广东、福建和北京为基准主体的IPS检验。进一步,我们从东部地区剔除一些省份,利用IPS检验考察东部地区内部是否存在着增长趋同子俱乐部。表1中上海代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6省的一个子俱乐部,相应的t-bar统计量为-2.088,绝对值大于10%的临界值,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上,这个子俱乐部存在着以上海为中心的增长趋同现象。

 

  对于中部地区,IPS检验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上,中部地区存在以吉林为中心的增长趋同现象。对于西部地区,我们分别以所有省份作为基准主体考察西部地区是否存在着增长趋同,相应的IPS检验表明西部地区不存在增长趋同。为了简洁,我们在表1只列出内蒙古、四川、贵州和新疆为基准主体的IPS检验结果。进一步,我们考察西部地区是否存在增长趋同的子俱乐部。表1中新疆为包括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和陕西5省的子俱乐部,相应的IPS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上,这个子俱乐部存在着以新疆为中心的趋同现象。

 

  上述全国与各地区的增长趋同分析表明,1976-2004年间,全国整体上并不存在增长趋同,三个地区中只有中部地区存在着增长趋同,,但东部地区存在着以上海为中心的增长趋同子俱乐部,西部地区存在着以新疆为中心的增长趋同子俱乐部。

 

  ()增长分布分析

 

  我们选取Gaussian核函数,并分别利用ROT法则和BCV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利用核密度估计给出我国1978年、1988年、1998年和2004年的增长分布图,见图3。其中图3(a)是依据BCV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得到的,图3(b)是依据ROT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得到的。

 

专业权威的行业研究、市场报告、投资咨询、商业情报提供商

 

  由图3可以看出,依据BCV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得到的增长分布图与依据ROT法则选取最优带宽得到的增长分布图存在明显不同,前者更为平滑,波峰对应的核密度相对较小。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分布图的特点非常依赖于采用哪一种最优带宽选取法则。

 

  虽然两种法则所得到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布图存在较大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共性:1978-2004年间,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分布主体上为“单峰”分布,这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峰”分布迹象似乎在逐步趋强(3(b)表现得尤其明显)1978-2004年间,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分布不断向右平移,意味着我国区域人均GDP水平在不断提高;1978-2004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布图的波峰高度在不断下降即波峰对应的核密度在不断减少,意味着我国区域人均GDP水平集中程度在不断下降,差异逐步加大。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全国区域人均GDP水平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以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且于2004年出现了一些反转迹象,这表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区域差异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顶端,很可能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持续缩小的新阶段。东部地区差异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异,并于1994年以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而中部地区差异长期快速上升,但1997年以后明显趋缓,并于近几年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差异长期相对稳定,但近几年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2)1978-2004年间,全国整体上并不存在增长趋同,三个地区中只有中部地区存在着增长趋同,但东部地区存在着以上海为中心的增长趋同子俱乐部,西部地区存在着以新疆为中心的增长趋同子俱乐部。

 

  (3)1978-2004年间,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主体上为“单峰”分布,这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富国越富,穷国越穷”。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峰”分布迹象似乎在逐步趋强。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分布不断向右平移,且波峰高度不断下降,这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但集中程度却不断下降,差异在逐步加大。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0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0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