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04 02:10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财经大学》 2011年

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

毕乐强  

【摘要】:对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界长久不衰的话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引发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极限的讨论,提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中所产生的大量外部性效应,引起了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 从“两个大局观”内陆地区支持沿海地区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到“三带推进”、“四大板块”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不平衡发展战略,向协调与平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一是区域间经济的相互影响作用日益增强。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冲破行政界限的束缚,实现着跨区域的流动,表现出区域间内在的经济联系性和相互依赖性。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核心区域形成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规模效应的溢出,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表现为对周边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或表现为对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之,区域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因素,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正是这种相互间的影响作用,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积累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影响着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解决这些区域外部性问题,将导致区域经济效率的损失和区域经济秩序的紊乱,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政绩评价机制,使地方政府具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当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充当地区经济利益的主体,制定地区经济的相关政策时,会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利益为重,制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忽视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及与其他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地方政府行为的这些影响因素,在跨区域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中,将直接影响本地区及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对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性作用,这种外部性作用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会引起行业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并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产生更多的区域矛盾与冲突,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外部性效应及进行相关的对策研究,对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外部性理论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外部性效应的本质、分类及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区域经济外部效应的相关对策。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8章: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对支撑本文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主要论述外部性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 第三章,区域外部性的分析。在分析区域经济外部性内涵的基础上,从市场机制失灵和地方政府失灵的角度,探求区域外部性的一般本质;并从区域中经济性的外部性、社会性的外部性和政策性的外部性三个方面,阐述区域外部性本质的特殊表现,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理论上分析区域外部性与区域规模经济的相互影响,对区域经济均衡稳定发展的影响作用及区域经济外部性的表现。 第四章,以东北三省为例,对区域间外部性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将区域空间因素引入到模式的设计中,以缩小估算结果与现实的偏离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间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着区域间经济的外部性影响,且这种影响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相联系,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则区域外部性的表现也较为显著。这个结论对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即地方政府在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考虑到该政策对相邻区域的影响,还要考虑相邻区域的政策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基于外部性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分析。对中国30多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格局进行梳理,并从区域外部性的视角,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外部性现象进行分析,分析区域经济活动中正外部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负外部性效应的表现,诸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第六章,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的双重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区际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竞争关系,分析地方政府的政策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相邻区域间地方政府行为,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地方政府行为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影响。 第七章,应对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对策研究。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机构、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应对区域市场失灵的外部性。通过建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机制、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制度、地方政府间的网络组织、跨地区的行政规划和规制机构,来应对地方政府失灵的外部性影响。 第八章,总结。提炼本文的主要观点。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区域外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的外部效应,主要来源于市场的失灵和地方政府的失灵;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和政府的手段,遵循外部问题内部化的基本原则,以减缓外部性影响的程度。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突破以往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视角,将外部性因素纳入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在对外部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拓展的基础上,从外部性的角度,分析区域外部性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2)以地区经济的整体效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区间的经济影响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外部性问题。目前,对区域经济外部性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尝试着从区域经济外部性的概念、本质表现、分类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3)运用空问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东北三省区域间的外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间存在着空间外部效应性,但这种空间效应性是与区域经济的规模相联系,即区域间发展的规模大,则区域经济的外部性效应也会增强,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小,则区域经济外部性效应的表现就弱。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平军;赵峰;丁四保;;区域外部性的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2 李冰;;辽宁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3 李冰;;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面板数据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李冰;;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面板数据分析[J];兰州学刊;2013年09期

5 龚勤林;何芳;;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校正的区域政策工具组合与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03期

6 李冰;;城市空间溢出效应与地区经济差距关系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涛;毕乐强;纪昭君;;东北三省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王炜;;试析外部性、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会月刊;2006年36期

3 张军涛;毕乐强;纪昭君;;区域间公共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4 涂人猛;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5 黄家骅;论跨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架构与合作激励[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6 李国平,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7 刘峰,马金辉,宋艳华,李粉玲,马交国;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8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王昱;丁四保;王荣成;卢艳丽;;地理学区域研究中的外部性认识及其科学意义[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10 艾彬,徐建华,岳文泽,刘小平;湖南省城市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邓小平主权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绪瑾;王鹏程;;论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干预[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8 徐燕平;;以分类管理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谢瑛;;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中谈民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邵长勇;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魏光明;我国环境税收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帆;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管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9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涛;毕乐强;纪昭君;;东北三省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2 孙平军;修春亮;王颖;;“流”视角的长春市蔓延特征与作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3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4 王昱;丁四保;王荣成;卢艳丽;;地理学区域研究中的外部性认识及其科学意义[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5 艾彬,徐建华,岳文泽,刘小平;湖南省城市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6 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6期

7 彭连清;;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8 曾晶;石声萍;王桂林;陈德书;;区域外部性问题表征及内部化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孙平军;赵峰;丁四保;;区域外部性的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10 全浩;关于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及其黄沙气溶胶高空传输路线的探讨[J];环境科学;199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艳丽;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小舜;修春亮;孙平军;李晓玲;;跨界热点地区开发中的危险与治理[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8期

2 龚勤林;何芳;;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校正的区域政策工具组合与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仁,程涛;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知识[J];测绘学报;1995年01期

2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1期

4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5 王炜;;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J];财会月刊;2005年27期

6 李金龙;王宝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7 程必定;区域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8 丁四保;王晓云;;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昱;王荣成;;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胡乃武,,韦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J];发展论坛;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先庆;[N];北京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新波;论学习型体制转型[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乃济;;浅谈价格杠杆在区域经济中的运用[J];价格月刊;1987年12期

2 唐立久;我国区域经济混乱成因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11期

3 塞风,朱明春;论区域产业分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年04期

4 ;我国区域经济的新格局[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3年06期

5 王寿春,李训茂;区域经济:整合状态中的增长与协调发展[J];北方论丛;1997年01期

6 李建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述略[J];高校社科信息;1997年04期

7 张岩,张人广;区域经济的工业化道路研究及实证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杨秋宝;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50年:从平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9 朱栋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刘玉杰,宛利,王力;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管镇滨;马锦郁;;西北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张玲;张晓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启示[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冯拾松;;论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翠玲;蔡国友;李培进;张传本;吴曙霞;;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成海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分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李琪;张越;;互联网因素对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付晓东;;基于虚拟空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开峰;[N];北大荒日报;2011年

2 记者 左文辉;[N];宁波日报;2005年

3 严娜;[N];现代物流报;2007年

4 通讯员 田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N];哈密报(汉);2008年

6 CUBN记者 陈文喜;[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杨心平;[N];乐山日报;2009年

8 记者 韩浩 章梅 实习生 洪毅彬 蒲亮 通讯员 关雨;[N];南方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炤坤;[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晶;辽宁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程玉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2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李海英;我国区域经济演化过程中的财政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磊;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石志恒;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与协调发展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赵子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燕;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四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明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2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2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