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经济重心和社会重心迁移轨迹及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6 19:20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贵州财经学院》 2009年

我国经济重心和社会重心迁移轨迹及比较分析

孟松  

【摘要】: 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区域位置、人口和资源分布、原有技术水平和发展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各区域间形成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一差异不宜过大。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距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区域合作受阻等,会影响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等诸多关系社会发展的问题。区域间的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激化一些社会矛盾,从而引起社会动荡,造成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反过来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应用“重心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心”问题,是对重心计算方法理论应用的创新。 正文第一章介绍了“重心法”理论方法,在国外及国内应用于非物理学空间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对于现状的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结构,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和文化教育水平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出逐渐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的大趋势,但在各个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和社会发展重心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重心的分布轨迹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重心分布均分布在我国的偏东地区,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全国的影响。从我国人口数量重心和文化教育重心的分布和两者的发展情况看,目前我国区域社会发展存在人口数量和文化教育水平之间不平衡的现实,但这种不平衡正在慢慢的减小,可见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在这方面正在趋于和谐。 第五章用地理区域划分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利用主成分方法和重心理论方法分析了各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第六章,通过经济发展重心和社会发展重心两者的比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是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分布最多的是中部地区;第二,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重心法”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重心法”研究现状11-14
  • 1.3. 理论综述14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14-16
  • 2 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16-22
  • 2.1. 投资效果系数分析16-17
  • 2.2. 社会劳动生产率分析17
  • 2.3.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析17-18
  • 2.4. 城镇化水平分析18-19
  • 2.5. 人口数量分析19-20
  • 2.6. 文化教育水平分析20-22
  • 3 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实证分析22-28
  • 3.1. “经济重心”在文中的定义22
  • 3.2. 经济发展指标选取22-23
  • 3.2.1. 经济效益指标选取22
  • 3.2.2. 经济结构指标选取22-23
  • 3.2.3. 城市竞争力指标选取23
  • 3.3. 计算过程23-25
  • 3.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重心分布及全国经济重心迁移轨迹25-26
  • 3.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特点26-28
  • 4 我国社会发展重心实证分析28-35
  • 4.1. “社会重心”在文中的定义28
  • 4.2. 社会发展指标选取及重心法模型的运用28-29
  • 4.2.1. 人口数量指标选取28
  • 4.2.2 文化教育水平指标选取28-29
  • 4.2.3. 重心法模型的运用29
  • 4.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重心分布及全国人口数量重心迁移轨迹29-30
  • 4.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重心分布及全国文化教育水平重心迁移轨迹30-32
  • 4.5. 我国社会发展重心的比较32-33
  • 4.6.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特点33-35
  • 5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心分布35-37
  • 5.1.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方法我国经济重心分布35-36
  • 5.2.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方法我国社会重心分布36-37
  • 6 结论及建议37-42
  • 6.1. 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数量重心的比较分析37-38
  • 6.2. 我国经济重心和文化教育水平重心的比较分析38-40
  • 6.3.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比较特点40
  • 6.4. 几点政策建议40-41
  • 6.5. 本文的不足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60
  • 致谢6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鹏;安树伟;;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重心变动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2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赵晓丽;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3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4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5 孙希华;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1期

    6 喻佑云;闻志强;;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历史演化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8 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9 廉晓梅;;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人口学刊;2007年03期

    10 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强;;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3 陈龙;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5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6 张兴榆;黄贤金;赵雲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7 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8 刘群;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1年07期

    9 王炳才;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国家比较优势基础[J];财贸研究;2002年02期

    10 曹晓仪;林天应;张艳芳;董治宝;;1999—2010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千庆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位选择初步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2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永民;赵士洞;;近5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地变化及其政策因素分析——以赤峰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5 刘学;迭戈·萨麦隆;罗卿;苏曼·拉纳;刘志安;;滇中城市群优化发展模式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筠婷;兰波;;重心视角的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时空关联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刘满芝;马燕燕;周梅华;王兆密;;中国煤炭供需与经济的重心演变轨迹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傅娟;孙久文;;基于GIS的新疆消费重心转移路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颜伟;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郭金秀;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亮;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伍贤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史浩然;宜居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构建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培蕾;欠发达农区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额尔敦图雅;转型以来蒙古国种植业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刘宁宁;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市场拓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谭彦;基于城乡空间管治的城乡统筹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2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3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4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5 曾鹏;蒋团标;廉超;;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1期

    6 任平;曾永明;;成渝经济区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建模及预测——基于投资与收益视角分析[J];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7 杨蕾;杜鹏;夏斌;;1979—2007年广东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迁移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8 丁焕峰;李佩仪;;1952-2008年广东经济重心演变轨迹与区域差异[J];岭南学刊;2010年01期

    9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旺锋;方晨;耿莎莎;张瑞霞;;基于GIS的西部三大经济区经济空间重心轨迹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琪;李鹏;;200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重心变动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年14期

    3 李琪;;内蒙古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及人口重心演变对比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4 陈林生;聚集效应、中心地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5 宋璇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纵横综合定位法[J];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6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赵晓丽;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7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8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9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10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1期

    2 王言峰;陈珕;张慧芳;;基于重心模型与泰勒系数的陕西省空间差异[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慧芳;王言峰;;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4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5 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6 华伦;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了吗?——评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03期

    7 姜承昊;中国省际财政平衡和区域差距研究[J];当代财经;1997年08期

    8 王书芳;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三种模式——兼论缩小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解方;;苏南经济重心回归城市[J];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05期

    10 刘渝兵;十一五”时期大连经济重心空间布局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2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朱磊;;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邓祖涛;;我国旅游收入差异的因子和空间双重解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王善生;蔡泽祥;周全;;基于频率动态轨迹的低频减载整定分析软件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5 颜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重心与产业重心演变及其对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涛;;我国转型期农村文化结构变迁与社会稳定——关于反邪教问题的一些制度思考[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7 曲晨;;重庆市不同类型区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叶榛;项安波;陶品;朱绍文;;基于PSD的动态位姿检测技术[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8年

    9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飚;;略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不公平的表现[A];2006年“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N];中国信息报;2011年

    2 孙传炜;[N];发展导报;2004年

    3 刘林;[N];西部时报;2009年

    4 记者 刘榴;[N];中国汽车报;2005年

    5 王梦奎;[N];中国信息报;2004年

    6 记者 雷新;[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记者 商宇;[N];重庆日报;2011年

    8 邓吉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顾方琦;[N];安庆日报;2006年

    10 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 聂玉藻;[N];农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卫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颜廷武;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4 梁平;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郑志峰;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立旗;应用非线性方法研究中医诊断信息[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9 吴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0 秦晓辉;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及轨迹稳定信息提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成旺;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3 傅卫国;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差距分析及其均衡化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4 张志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成因与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廉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继宏;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邸春娟;区域第三产业差异分析与财政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刘涛;中国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孙丽;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区域差距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5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5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