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
杨竹莘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1摘 要2 文章结合中国现实,对国内外学者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提出的区域差异理论作了比较与评述,分析了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最后指出: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长期的,必然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非均衡发展是以均衡发展为目的。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发散到收敛,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现实的经济发展只能是通过非均衡的过程向相对均衡运动。
1关键词2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 差异理论1中图分类号2F06115 1文献标识码2A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0[2]。近年来关于区域差异问题的探讨[3][4],原因的分析,演变趋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5][6],矫正和控制差异的措施与对策[7][8],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而且形成了有关地区差距的多种理论学说(ArmstrongandTayr,2000)。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的现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调控差异,本届政府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文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过程,对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演变进行了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解释和面对当今的经济地区差异困窘。
11111 空间均衡论
早期区域均衡增长模型是建立在自动平衡倾向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说上,索罗和斯旺(Solow1RandSwan1T,1956)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也提出了区域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空间均衡论,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区域间的收入均等化。类似理论还有格申克龙(Gershenkron,A,1952)、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M1,1986)等主张的/后发优势理论0,库兹涅茨(Kuznets,1971)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变动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巴罗(Barro,R,1992)、加罗尔(Galor,O,1996)、萨拉伊马丁(Sala-I-Martin,X,1995)和MRV(Mankiw,D1Romer&Weil)等主张的条件趋同理论等等。11112 低水平均衡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1R11956)指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0(lowlevelequilibriumtrap)理论[9]。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
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及局限
1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从马歇尔(Marshall,A-lfred,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来,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关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空间均衡论、低水平均衡论和大推进论。
收稿日期:2009)01)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JA63004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
2007BZH007)。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