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20 19:22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4年

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赵宏波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在我国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缩小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差异,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成为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吉林省中部地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振兴与统筹发展,亟待研究与解决。论文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空间作用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分别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3个方面分析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其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个方面提出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旨在丰富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阐述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从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理论辨析,丰富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内涵。 2.运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影响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3.基于吉林省中部地区不同层面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主要结论包括: 1.从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看,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都在增大,而相对差异呈先升高再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1995年以来长-吉两市一直是经济的热点地区,热点区域逐渐向长-吉地区和松原市区集聚的趋势显著。长-吉地区始终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且高速发展地区有逐渐向西北方向转移扩散的趋势,低速发展区一直处在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 2.从产业结构差异的时空演变看,吉林省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地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在逐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各地区呈不同态势。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区,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商品粮基地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榆树市、舒兰市及梨树县,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区、吉林市区、松原市区以及乾安县;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范围内,市区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明显。 3.从城乡收入差异时空演变看,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呈持续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城乡差异呈低水平状态,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收入差异水平越明显,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市区的城乡收入差异水平高于县域的城乡收入差异水平。 4.吉林省中部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长春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同心圆”式的经济联系密集区。1995-2010年长吉地区经济联系总量形成了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双核的圈层式结构。2003-2010年各地区的城市流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城市流强度区域分布不平衡,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 5.吉林省中部地区工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大部分工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出现下降,在空间呈现快速扩散的状态,第三产业各行业显示出较低的集聚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6.研究区城乡关联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出以长春-吉林为核心向外围地区逐渐递减的发展趋势,,地级市辖区的城乡关联度高于各县域,这种空间格局与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规律具有一致性。 针对以上的研究结论,从6个方面提出缩小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朴家;徐海量;刘世薇;张青青;安红燕;王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2 盛洪昌;李爽;;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6期

4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5 孔凡娥;周春山;;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6 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年05期

7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8 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1期

9 王泽强;;区域冲突、区域合作与中部崛起[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8期

10 张庆君;;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2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宇;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姜晓丽;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管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6 魏冶;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Xuehelaiti·Mahemuti;;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i 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6期

3 谢洪;廖光萍;崔娜娜;;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四川区域经济趋同实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华国庆;;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法探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周加来;胡百红;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10 陈广洲,黄明,刘万青;基于水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AHP评价系统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杨玉建;张秀兰;朱建华;季明川;;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空间优化和模式分析[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卢燕平;史振华;;城乡联系、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毛雪艳;;天水——宝鸡区域经济发展对比与天水发展对策研究[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悦荣;;财政均等化视角广东省社会建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郭凯峰;王琳;;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进程中的滇中经济区发展问题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郭凯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进程中的滇中经济区发展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姚秀利;;长三角核心区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重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新华;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凤雅;;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应用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2 周慧杰;周兴;吴良林;宋书巧;周世武;;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3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4 娄昭;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安顺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5 张跃进;精心打造中国精品钢材基地[J];上海工业;2002年05期

6 邓晓红;徐中民;程怀文;;基于DEA模型的甘肃省经济运行和环境管理效率评价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3期

7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8 王峥;王朝旭;陶玲;侯培强;;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9 陈彦光;城市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形模型——关于地理系统异速生长方程与Cobb-Douglas函数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许学工;彭慧芳;徐勤政;;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与协调——以山东半岛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工经所 陈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芳;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韩兆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5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6 文峰;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D];四川大学;2004年

7 蒙少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辉;低碳经济视角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勇;万达集团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谭峰;外资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战祥伦;基于生态系统方式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张雪峰;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熊雪如;西安大都市区空间管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丁国卿;我国区域立法协调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陈雅淑;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的适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彭鹏;成渝经济区产业关联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罗晓光;西安市域城镇空间管治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博士论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9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