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6-08-21 19:22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区域经济学流派评析】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付晓东

要:理论研究总是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深化和推进,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提出的挑

战。当前正值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蓬蓬勃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有许多操作需要理论的支持。极有必要回顾历史、审视未来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区域发展的实践积累,继往开来。时代已经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实现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国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13)02—0141—13

收稿日期:2013—03—01

作者简介:付晓东,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072)。

不同特征的主流理论观点。

一、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国大地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一是因为中国国土广大,类型多样,具备产生新的理论的优良土壤和基础;二是中国难得的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的历史机遇与环境也极大地催生了新的理论。在这种氛围下,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倾注了极大的精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是激发了全国上下、各个地区的积极性,区域经济理论如鱼得水,各种理论和模式以及战略层出不穷。

区域经济理论的开拓在国际上首推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①。19世纪初,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随后,韦伯(MaxWeber,1909)发表《工业区位论》。上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而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o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本效益分析方法,探寻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的发展规律;为区域经济理论的开创或奠基时期。

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该时期主要运用成

(一)均衡发展时期:理论模式的学习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生产力布局的经验和模式(如地域生产综合体),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了均衡发展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这一思想/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苏联关系破裂之前,我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为借鉴苏联经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我国较为系统地从苏联引入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学,包括生产力布局的规律以及生产布局的原则和方法②。

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学)是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以开发特定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力量,运用计划手段,通过统筹安排各种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使其内部各部门、企业对资源达到合理的综合利用。这一理论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前苏联运用该理论在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了包括水利、煤炭、油气、铁矿、森林/木材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工业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中国,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

141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99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