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及分区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及分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师范大学》 2004年
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及分区研究
卢洪英
【摘要】:论文以重庆市的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单元,以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等理论方法诊断重庆市的生态经济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把重庆划分为两级生态经济区,并提出各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的策略。 1、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分别将计算出的生物资源(农产品)和能源消耗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进行均衡化处理,得出重庆市的生态足迹为1.1861hm~2/人,并用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产量因子,均衡化后得到重庆市的生态承载力为0.4602hm~2/人。结果显示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高达0.7259hm~2/人,其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的1.58倍,说明我们正在耗尽自然资产的存量,必须增加单位面积自然系统的生产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减少人口以减少人均消费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才能减少生态承载力的压力。 2、选取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22个指标,运用指标权重法,分别计算出全国与四个直辖市以及重庆40个区市县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重庆市的生态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很低,仅为0.9846,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0.0154,仅为上海生态经济效益的1/2;内部的生态经济效益差距也较大,最高值渝中区为1.3593,最低值云阳县仅为0.566。因此,重庆市应搞好生态经济区划,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相关对策,提高各区生态经济效益,从而提高重庆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 3、选取反映重庆市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35个生态经济综合指标,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6个主成分因子,再根据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运用SPSS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把重庆划分为都市生态经济区、渝西生态经济区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个一级生态经济区;都市河谷低丘生态经济区、都市城郊丘陵生态经济区、渝西北丘陵低山生态经济区、渝西南低中山生态经济区、库区山地河谷生态经济区、库区山地丘陵生态经济区、渝东北中低山生态经济区和渝东南中低山生态经济区共八个二级生态经济区,并根据各区的生态经济特征,提出各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2 徐长春,熊黑钢,秦珊,李新萍;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倪柏锋;陆国林;戴文广;;浙江省肉猪生态足迹及饲养阈值分析[J];浙江畜牧兽医;2010年05期
4 舒肖明,杨达源,董杰;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5 Helmut Haberl ,李蕾;生态足迹与人类初级生产力占用的比较[J];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1期
6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7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8 任茜,樊宏;初探生态足迹方法在县级城市的运用——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9 万红艳,陈迎春;物流分析及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3年10期
10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王钦香;艾继民;;立足本职 提升能力 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优质服务[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4 ;策应环鄱生态经济区,促进宜春赶超发展[A];“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理论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0年
5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江宜航;[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记者 孙东辉 盖海燕;[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N];江西日报;2010年
4 利津县委党校 李先军;[N];东营日报;2010年
5 记者骆雪;[N];光华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江宜航 童彤;[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徐政武 车显忠;[N];中国国防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贾辉 刘伟;[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记者 郝明雷;[N];济宁日报;2010年
10 特派记者 刘维生 傅云 桂榕 李文亭;[N];江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8 胡世辉;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黄献明;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10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洪谦;生态经济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生态足迹在广东省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0年
5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及分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2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