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来自CSSCI的数据源
发布时间:2021-07-09 19:23
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基于CSSCI(2003—2019年)的研究文献,利用CiteSpace V软件梳理国内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包括"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范式""协同创新""耦合",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状态;研究前沿主要聚焦于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型创意产业的作用;运用案例研究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多维度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 2020,39(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03—2019年发文量的分布情况
图1 2003—2019年发文量的分布情况在这10位学者中,Moore[4]是第一个在企业管理研究中借鉴生态系统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严谨阐述的企业生态系统的学者,他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具有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组成的动态系统”。黄鲁成[20]在2003年首次将生态学概念引入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应用领域。张运生[21]基于高科技创新企业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于稳定上升阶段,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取得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Ander[22]主要关注协同创新,他强调创新取决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内组织成员的积极参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种内部协调创新机制,这种企业内部协同创新机制将个体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相联系,并提供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从被引次数来看,Ander排名第一,Moore的研究时间最早,这表明国内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国特色。曾国屏、吴绍波、陈劲、吴金希、梅亮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于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通过选取不同的理论视角,形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研究方向:第一,创新生态系统特点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多样性、动态性以及动态演化性[23]。第二,驱动机制。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自身具有且难以被复制的核心能力,是保持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24?25]。第三,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创立、布局以及维护其无形资产,并以此长期催化企业创新绩效,它不仅适合培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可以通过企业与外部实体组织进行共赢合作来建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3. 文献共被引分析在CiteSpace中,采用中介中心性来研究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张秀萍和王振[26]认为,文献共被引网络中,关键节点文献将不同聚类联络起来且表现出较高的中心度(中心度≥0.1)。作为中介者,共被引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可体现被引文献的重要性,具备“桥梁”作用[27]。运行CiteSpace V,生成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文献共被引分析的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该图谱共90个节点、94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235,指标Q=0.7437(>0.4),表明该网络的聚类结构较为清晰,平均剪影度指标为0.5304(>0.5),说明各个聚类具备较大内部相似性和较高外部差异度。通过网络图谱进行筛选,本文选取10个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文献节点(被引频次≥40且中心度≥0.20),详见表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制研究[J]. 刘平峰,张旺. 中国科技论坛. 2020(02)
[2]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 王小洁,刘鹏程,许清清. 经济体制改革. 2019(06)
[3]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机性评价——创新四螺旋视角[J]. 吴菲菲,童奕铭,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05)
[4]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 姚艳虹,高晗,昝傲. 科学学研究. 2019(10)
[5]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企业颠覆式创新运行机制研究[J]. 闫瑞华,杨梅英.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9)
[6]基于改进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刘钒,张君宇,邓明亮.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6)
[7]企业层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J]. 孙聪,魏江. 科学学研究. 2019(07)
[8]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 陈劲,尹西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1)
[9]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测度与耦合协调分析[J]. 吴士健,张翼彤,周忠宝.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03)
[10]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J]. 刘芹良,解学芳.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2)
本文编号:3274344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 2020,39(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03—2019年发文量的分布情况
图1 2003—2019年发文量的分布情况在这10位学者中,Moore[4]是第一个在企业管理研究中借鉴生态系统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严谨阐述的企业生态系统的学者,他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具有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组成的动态系统”。黄鲁成[20]在2003年首次将生态学概念引入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应用领域。张运生[21]基于高科技创新企业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于稳定上升阶段,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取得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Ander[22]主要关注协同创新,他强调创新取决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内组织成员的积极参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种内部协调创新机制,这种企业内部协同创新机制将个体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相联系,并提供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从被引次数来看,Ander排名第一,Moore的研究时间最早,这表明国内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国特色。曾国屏、吴绍波、陈劲、吴金希、梅亮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于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通过选取不同的理论视角,形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研究方向:第一,创新生态系统特点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多样性、动态性以及动态演化性[23]。第二,驱动机制。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自身具有且难以被复制的核心能力,是保持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24?25]。第三,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创立、布局以及维护其无形资产,并以此长期催化企业创新绩效,它不仅适合培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可以通过企业与外部实体组织进行共赢合作来建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3. 文献共被引分析在CiteSpace中,采用中介中心性来研究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张秀萍和王振[26]认为,文献共被引网络中,关键节点文献将不同聚类联络起来且表现出较高的中心度(中心度≥0.1)。作为中介者,共被引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可体现被引文献的重要性,具备“桥梁”作用[27]。运行CiteSpace V,生成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文献共被引分析的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该图谱共90个节点、94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235,指标Q=0.7437(>0.4),表明该网络的聚类结构较为清晰,平均剪影度指标为0.5304(>0.5),说明各个聚类具备较大内部相似性和较高外部差异度。通过网络图谱进行筛选,本文选取10个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文献节点(被引频次≥40且中心度≥0.20),详见表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制研究[J]. 刘平峰,张旺. 中国科技论坛. 2020(02)
[2]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 王小洁,刘鹏程,许清清. 经济体制改革. 2019(06)
[3]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机性评价——创新四螺旋视角[J]. 吴菲菲,童奕铭,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05)
[4]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 姚艳虹,高晗,昝傲. 科学学研究. 2019(10)
[5]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企业颠覆式创新运行机制研究[J]. 闫瑞华,杨梅英.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9)
[6]基于改进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刘钒,张君宇,邓明亮.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6)
[7]企业层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J]. 孙聪,魏江. 科学学研究. 2019(07)
[8]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 陈劲,尹西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1)
[9]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测度与耦合协调分析[J]. 吴士健,张翼彤,周忠宝.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03)
[10]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J]. 刘芹良,解学芳.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2)
本文编号:3274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7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