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以雁栖河小流域为例

发布时间:2017-05-01 22:03

  本文关键词: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以雁栖河小流域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河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中选取13个评价指标,采用梯形函数对各指标评价值进行归一化,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1年,雁栖河小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有所提高,其中,生态效益的增幅最大,其效益评价值由2004年的0.210提高到2011年的0.255,增幅为21.5%;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值由0.734提高到0.840,增幅为14.2%.目前,流域已达到高级生态系统阶段,系统处于良性循环,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市怀柔区水务局;
【关键词】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 加权综合指数法 北京市怀柔区 高级生态系统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TD2011-03)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YX2011-27)资助
【分类号】:S157
【正文快照】: 小流域作为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是生态经济活动的基础,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系统,其各种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与互动,上中下游以及支干流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显著[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檀江林;王娟娟;贾亮;;安徽农村综合改革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2 钟云飞;巴丽敏;;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J];东北水利水电;2011年08期

3 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04期

4 代富强;刘刚才;;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4期

5 葛玺;;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良性循环[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6期

6 李国杰;王广忠;张艳;;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苏春丽;梁音;李德成;孙昕;;红壤区小流域治理度的概念与评价方法[J];土壤;2011年03期

8 李奇睿;王继军;;退耕背景下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9 施晔;梁忠民;易知之;;区域综合干旱随机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9期

10 王秀丽;吴克宁;李玲;赵华甫;梁思源;;区域土壤主要功能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德;;我国热区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李丹;郑海辉;张月凤;窦森;;基于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梅河口市为例[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仁东;;坚持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4 蒋和平;崔奇峰;;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发展水平预测[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5 何贤伟;李锋;;保护耕地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海南省易地补充耕地为例[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6 曾明轩;;农村能源与村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7 王永勤;王敏;周P;高俊莲;马荣才;;软腐欧文氏菌hrpN基因体外表达和基因工程农药HarpinEcc研制[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王进洲;;保护耕地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秦奋;邢昱;;小流域下垫面抗蚀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汶;四个调整助力农业科技发展[N];科学导报;2005年

2 刘一丹(作者系保山市委常委、隆阳区委书记);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新农村建设[N];云南日报;2006年

3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 沙拜次力;关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4 王天生 王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N];贵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郭思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水资源合理开发 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 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N];长治日报;2006年

6 特约通讯员 崔松良;垣曲水保治理使农民受益[N];运城日报;2006年

7 李自恩;小山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成效[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陈兆波;生物节水在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8年

9 赵友良;坚持综合治理 促进新农村建设[N];贵州日报;2006年

10 江锡民 顾雷鸣;深入学习华西经验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N];新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建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涛;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宋立荣;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翟勇;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海江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孙燕;基于关联规则的坡面土壤侵蚀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辉;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玲;基于GIS和RS的干旱区绿洲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进;灌区干旱评价系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马秋芳;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3 王兰霞;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容量协调发展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4 王凌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孙佳;紫色土土壤侵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臧春荣;福建省农业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8 郭伦发;广西石漠化地区恢复重建的生态农业模式评价[D];广西大学;2007年

9 罗双林;红壤丘陵区混农林经营模式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李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以雁栖河小流域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9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