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连片特困区生态减贫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 ——以白河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5 11:27
连片特困区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连片特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秦巴连片特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贫困区,本文选取秦巴典型特困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贫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分析白河县生态贫困的现状和成因,发现其贫困特征总体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具体特征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恶化和社会生态系统恶化两方面,进而得出白河县生态贫困的三个制约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生态资源脆弱,贫困发生面广;经济因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生态健康素质低和产业结构单一;社会因素—生态治理缺乏跨域合作及多元协作和生态治理补偿机制不健全。针对白河县生态贫困状况,为破解该类连片特困区的减贫难题,本文提出应当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文明纳入扶贫格局当中,积极构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生态减贫模式。模式分为两类: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为进一步确保秦巴连片特困区生态减贫模式的顺利实施,本文提出相应实现机制。基...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扶贫攻坚主战场示意图
2,辖12镇12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8万人(如图3.1)。境内自然条件恶劣,石山区占96%,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土石山区县和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1。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白河扶贫开发工作初见效果,但受制各方面原因:贫困面大、程度深,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高,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难等,导致返贫现象严重,一系列自然、社会因素严重阻碍陕南经济状况改善,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白河县作为秦巴贫困区标志性地域,作为研究案例具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J]. 李仙娥,李倩.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04)
[2]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 邢成举,葛志军.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5)
[3]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J]. 刘筱红,张琳. 中州学刊. 2013(04)
[4]对提升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实效性的思考[J]. 李宇卫. 法制与社会. 2013(05)
[5]绿色扶贫:中西部地区现阶段财政支持政策的必然选择——基于四川财政政策支持的视角[J]. 戴旭宏. 农村经济. 2012(12)
[6]天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黄学群,李瑾,宋建辉,巩前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6)
[7]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陕南为例[J]. 张田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
[8]最优农业契约与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J]. 聂辉华. 经济学(季刊). 2013(01)
[9]集中连片特困区跨域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 蒋辉.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5)
[10]我国生态移民战略理论框架论析[J]. 李生. 民族论坛. 2012(16)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生态移民战略研究[D]. 李生.吉林大学 2012
[2]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减贫效应研究[D]. 郭雅.合肥工业大学 2013
[2]贵州省扶贫资金投入对反贫困影响评价研究[D]. 朱莉.贵州财经大学 2012
[3]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曾金明.合肥工业大学 2010
[4]济南市农村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庭余.山东大学 2009
[5]民勤县生态型贫困问题研究[D]. 杨一斐.甘肃农业大学 2009
[6]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D]. 麻建学.甘肃农业大学 2008
[7]生态贫困实证分析及生态型反贫困的路径选择[D]. 杜哲.兰州大学 2007
[8]滨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应用[D]. 王金芬.山东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57302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扶贫攻坚主战场示意图
2,辖12镇12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8万人(如图3.1)。境内自然条件恶劣,石山区占96%,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土石山区县和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1。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白河扶贫开发工作初见效果,但受制各方面原因:贫困面大、程度深,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高,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难等,导致返贫现象严重,一系列自然、社会因素严重阻碍陕南经济状况改善,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白河县作为秦巴贫困区标志性地域,作为研究案例具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J]. 李仙娥,李倩.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04)
[2]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 邢成举,葛志军.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5)
[3]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J]. 刘筱红,张琳. 中州学刊. 2013(04)
[4]对提升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实效性的思考[J]. 李宇卫. 法制与社会. 2013(05)
[5]绿色扶贫:中西部地区现阶段财政支持政策的必然选择——基于四川财政政策支持的视角[J]. 戴旭宏. 农村经济. 2012(12)
[6]天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黄学群,李瑾,宋建辉,巩前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6)
[7]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陕南为例[J]. 张田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
[8]最优农业契约与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J]. 聂辉华. 经济学(季刊). 2013(01)
[9]集中连片特困区跨域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 蒋辉.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5)
[10]我国生态移民战略理论框架论析[J]. 李生. 民族论坛. 2012(16)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生态移民战略研究[D]. 李生.吉林大学 2012
[2]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减贫效应研究[D]. 郭雅.合肥工业大学 2013
[2]贵州省扶贫资金投入对反贫困影响评价研究[D]. 朱莉.贵州财经大学 2012
[3]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曾金明.合肥工业大学 2010
[4]济南市农村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庭余.山东大学 2009
[5]民勤县生态型贫困问题研究[D]. 杨一斐.甘肃农业大学 2009
[6]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D]. 麻建学.甘肃农业大学 2008
[7]生态贫困实证分析及生态型反贫困的路径选择[D]. 杜哲.兰州大学 2007
[8]滨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应用[D]. 王金芬.山东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57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5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