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12:3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实现了从1949年10.64%到2018年59.58%的飞跃式增长,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城镇化发展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规划,绿色发展理念没有深刻贯彻到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通过高投入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推动城镇化进程,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城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城镇土地无序扩张,污染物排放增长快,环境规划严重滞后的现象,导致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严重失调。由于地区间存在经济、人口和资源等基础要素的差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者之间协调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并研究了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江经济带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研究。首先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图3-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3.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协调度,城镇,生态环境,长江经济带


发展研究???日益协调,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说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己经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親合协调度??0..5?????—????0?48?f'??^?0*46??°-42?-t?下游??〇-4?????-????-均值??0.38?■-???0.36?-———-??一'.—???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图3-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根据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对各地级市2007、2010和2016年??耦合协调度进行分类,详见表3-10、表3-11、表3-12。??从表3-10,可以看出2007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主要落在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这两个区间内,落于轻度失调区间的上游城??市25个,中游城市16个,下游城市14个;落于濒临失调的上游城市有4个,中游??城市19个,下游城市21个。能达到协调的城市基本是中下游的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值能达到0.5以上。从表3-11可以看出到了?2011年只有上游地区还存在不??少轻度失调的城市,中游和下游的地区基本上都在濒临失调的阶段,相较于2007??年中游和上游的耦合协调度有了整体性的提高。上游地区部分省会城市也能上??升到勉强协调的阶段,能到达初级协调的城市还是只有上海市和南京市,说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从表3-12显示2016年严重失调和轻??

空间分布图,协调度,长江经济带,城镇


?第3章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析???N??%?图例??';vSU/VKj?!严?',f?200璁合协调度水平??S?■?a2007??i^ ̄s?琴低水平??1?1较低水平??I?I中等水平??I■较高水平??????图3-3?2007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图??…、畢〃?m/?2。繼协调度水平??y?■■低水平??r ̄i较低水平??g中等水平??n_]较高水平???高水平???图3M?2011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图??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发展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J]. 侯燕飞,陈仲常.  经济科学. 2018(03)
[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探究[J]. 王国惠,赵新燕,黄永胜.  经济问题. 2018(03)
[3]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J]. 王国霞,刘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7)
[4]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J]. 周虹,刘文昊,郁瑾.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2)
[5]空间计量模型的演化研究综述[J]. 樊元,刘云啟,李瑞杰.  统计与决策. 2016(20)
[6]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J]. 卢丽文,宋德勇,李小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6)
[7]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 李斌,苏珈漩.  生态经济. 2016(06)
[8]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及其新进展[J]. 周建,高静,周杨雯倩.  经济学报. 2016(02)
[9]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 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陈利顶,李双成.  地理学报. 2016(04)
[10]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研究[J]. 郭庆宾,刘静,王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2)



本文编号:3498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98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5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