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下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20:12
伴随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将接受更多的挑战。尤其是以创新为发展使命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及创新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仅依靠自身“单打独斗式创新”已难以维持在市场中的创新优势,必须依靠同供应链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等组织进行创新协作。进而促进了科技型企业创新的系统化及网络化发展,推动了科技型企业间的竞争由传统的“供应链之争”升级为企业依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型企业基于环境的作用影响,通过各类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动,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依存、互相协作,创造出更高的创新收益,在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的同时满足各主体的创新需求。然而,由于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环境的复杂化、动态化,使其在运行过程容易受到各类扰动因素的影响,导致创新资源浪费甚至系统奔溃。因此本文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治理进行探究。首先,本文探讨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基于共生视角,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定义及特征进行界定,阐述系统的形成过程及条件,将系统划分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分别阐述,...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总体框架
图 2.2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立的均衡条件角下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分析理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涉及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素[78]。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产生的基础。共生单元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即称为共生模式,共生模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的载体而存在[79]。而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元间的关系建立与发展所需的内外部条件。这三个要素对于科技型建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者间的关系如图 2.3 所示[80]。其中,用 D 代表共生单元,用 M 代表共生环境。
图 2.3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者间的关系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群落,联系的共生单元在特定区域建立[81]。而其中的共生单元即本要素,对于系统的成功构建和顺利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科学的判断。一方面,将该单元与系统其他单元进行创新生态系统的关联度和共生度[82]。关联度反映共生单元则表明共生单元由于各自内在性质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两体现出共生单元间的联系程度。具体而言,进入创新生态条件下,与系统内其他单元间的关联性必然是高于某一特的选择必定是建立在匹配度高、实力强的基础上。,在对共生单元进行选择时,必须遵循生态学中的“耐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 孙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企业创新网络机会主义行为及非正式治理机制[J]. 余维新,顾新,王涛. 经济体制改革. 2016(06)
[3]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对策研究[J]. 李维梁,高雅. 华东经济管理. 2016(11)
[4]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组织生态学分析[J]. 赵志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0)
[5]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系统的规划框架与协同创新机制[J]. 张华.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5)
[6]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组合评价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 徐建中,王纯旭. 预测. 2016(05)
[7]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J]. 苗泽华,陈永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8]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刚性及其超越[J]. 余琨岳,顾新,王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9)
[9]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 陈健,高太山,柳卸林,马雪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7)
[10]国内外产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 张琦,万志芳. 世界林业研究. 2016(03)
博士论文
[1]我国产学研共生网络治理研究[D]. 张雷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不确定环境下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治理[D]. 宗胜亮.兰州大学 2013
[3]项目导向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 刘世陶.吉林大学 2012
[4]中国工程咨询业群落企业共生研究[D]. 蒋慧杰.天津大学 2012
[5]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林婷婷.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6]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评价研究[D]. 覃荔荔.湖南大学 2012
[7]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 李小鹏.天津大学 2011
[8]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D]. 常宏建.山东大学 2009
[9]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D]. 常盛.浙江大学 2007
[10]我国产业生态系统(IES)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 邓华.大连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商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D]. 谢莉.北京工业大学 2015
[2]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研究[D]. 李晓杰.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发展问题研究[D]. 宋艳红.大连交通大学 2014
[4]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D]. 冯鲁闽.南京邮电大学 2012
[5]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机制研究[D]. 刘洪君.宁波大学 2011
[6]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稳定性研究[D]. 缪小清.暨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99493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总体框架
图 2.2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立的均衡条件角下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分析理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涉及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素[78]。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产生的基础。共生单元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即称为共生模式,共生模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的载体而存在[79]。而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元间的关系建立与发展所需的内外部条件。这三个要素对于科技型建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者间的关系如图 2.3 所示[80]。其中,用 D 代表共生单元,用 M 代表共生环境。
图 2.3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者间的关系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群落,联系的共生单元在特定区域建立[81]。而其中的共生单元即本要素,对于系统的成功构建和顺利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科学的判断。一方面,将该单元与系统其他单元进行创新生态系统的关联度和共生度[82]。关联度反映共生单元则表明共生单元由于各自内在性质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两体现出共生单元间的联系程度。具体而言,进入创新生态条件下,与系统内其他单元间的关联性必然是高于某一特的选择必定是建立在匹配度高、实力强的基础上。,在对共生单元进行选择时,必须遵循生态学中的“耐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 孙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企业创新网络机会主义行为及非正式治理机制[J]. 余维新,顾新,王涛. 经济体制改革. 2016(06)
[3]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对策研究[J]. 李维梁,高雅. 华东经济管理. 2016(11)
[4]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组织生态学分析[J]. 赵志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0)
[5]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系统的规划框架与协同创新机制[J]. 张华.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5)
[6]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组合评价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 徐建中,王纯旭. 预测. 2016(05)
[7]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J]. 苗泽华,陈永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8]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刚性及其超越[J]. 余琨岳,顾新,王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9)
[9]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 陈健,高太山,柳卸林,马雪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7)
[10]国内外产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 张琦,万志芳. 世界林业研究. 2016(03)
博士论文
[1]我国产学研共生网络治理研究[D]. 张雷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2]不确定环境下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治理[D]. 宗胜亮.兰州大学 2013
[3]项目导向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 刘世陶.吉林大学 2012
[4]中国工程咨询业群落企业共生研究[D]. 蒋慧杰.天津大学 2012
[5]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林婷婷.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6]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评价研究[D]. 覃荔荔.湖南大学 2012
[7]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 李小鹏.天津大学 2011
[8]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D]. 常宏建.山东大学 2009
[9]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D]. 常盛.浙江大学 2007
[10]我国产业生态系统(IES)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 邓华.大连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商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D]. 谢莉.北京工业大学 2015
[2]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研究[D]. 李晓杰.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发展问题研究[D]. 宋艳红.大连交通大学 2014
[4]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D]. 冯鲁闽.南京邮电大学 2012
[5]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机制研究[D]. 刘洪君.宁波大学 2011
[6]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稳定性研究[D]. 缪小清.暨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99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9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