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测算分析及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14:13
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高污染、高损耗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也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权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愈发受到国家重视。然而,我国目前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化运作手段相对单一,这导致补偿资金在地方生态建设中分配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同时也催生了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本文选取太湖流域为案例,主要采用熵权法、指数分析法,选取2009年至2018年的15个指标,构建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项指标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分析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十年间变化趋势。基于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结合生态损害直接成本,设计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通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案例分析,不难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污染废物的排放,人口的增长等相关因素造成的生态压力,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会较为显著。根据2009年至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对改善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备一定的成效。因此,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不仅应包含生态损害直接成本,还应将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差...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湖流域水资源分区图
第四章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测算及分析23件,这二者是影响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相应影响;压力水平包括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两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会带来相应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生态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约束水平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弹性,主要反映现阶段流域生态环境的质量,水资源条件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相关投入[47]。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指标的指示性、可比性、独立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针对太湖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本研究选取太湖流域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温和年日照时数来反映资源环境支撑指数;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环太湖河流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入湖污染负荷量,废污水排放总量,太湖流域城市税收收入,流域总人口和流域人均区域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社会经济压力指数;选取全湖平均富营养指数,太湖蓝藻密度,生态用水量和流域水资源总量来反映环境质量约束指数。图4-2流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图4.3.2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计量指标的说明流域承载力指标支撑水平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压力水平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约束水平环境质量生态弹性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具体指标
第四章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测算及分析29图4-3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权重饼状图通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核算可以看出,2009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为0.6781。从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虽然生态承载力指数在不断波动起伏,但较2009年相比,整体上是仍呈下降的趋势,2017年达到十年最低值0.3689,2018年生态承载力指数逐步回升,升至0.478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逐步回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正逐步趋于良性发展,也暗示了十九大以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图4-4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资源环境支撑指数,0.1991环境质量约束指数,0.2734社会经济压力指数,0.52750.67810.45740.40210.44340.43270.38550.42030.37000.36890.4789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1.00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英文)[J]. 甄霖,徐增让,赵媛,王继军,胡云锋,王卷乐.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06)
[2]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协调关系研究[J]. 廖文梅,秦克清,童婷,彭泰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2)
[3]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法治化研究——以广西三江、龙胜、恭城、富川为例[J]. 谭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4]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来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转移支付的准实验证据[J]. 祁毓,陈建伟,李万新,宋平凡. 管理世界. 2019(01)
[5]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J]. 刘晋宏,孔德帅,靳乐山. 生态学报. 2019(01)
[6]基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对策研究[J]. 王德凡.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1)
[7]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 郑雪梅. 地方财政研究. 2017(08)
[8]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J]. 段铸,刘艳,孙晓然. 生态经济. 2017(06)
[9]以“谁受益,谁付费”为原则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京津冀如何破题[J]. 段铸,刘艳. 人民论坛. 2017(05)
[10]中国生态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初步思考[J]. 陈挺,何利辉. 经济研究参考. 2016(58)
硕士论文
[1]我国工业行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研究[D]. 朱雅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82923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湖流域水资源分区图
第四章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测算及分析23件,这二者是影响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相应影响;压力水平包括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两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会带来相应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生态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约束水平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弹性,主要反映现阶段流域生态环境的质量,水资源条件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相关投入[47]。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指标的指示性、可比性、独立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针对太湖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本研究选取太湖流域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温和年日照时数来反映资源环境支撑指数;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环太湖河流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入湖污染负荷量,废污水排放总量,太湖流域城市税收收入,流域总人口和流域人均区域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社会经济压力指数;选取全湖平均富营养指数,太湖蓝藻密度,生态用水量和流域水资源总量来反映环境质量约束指数。图4-2流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图4.3.2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计量指标的说明流域承载力指标支撑水平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压力水平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约束水平环境质量生态弹性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具体指标
第四章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测算及分析29图4-3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权重饼状图通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核算可以看出,2009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为0.6781。从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虽然生态承载力指数在不断波动起伏,但较2009年相比,整体上是仍呈下降的趋势,2017年达到十年最低值0.3689,2018年生态承载力指数逐步回升,升至0.478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逐步回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正逐步趋于良性发展,也暗示了十九大以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图4-4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资源环境支撑指数,0.1991环境质量约束指数,0.2734社会经济压力指数,0.52750.67810.45740.40210.44340.43270.38550.42030.37000.36890.4789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1.0000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英文)[J]. 甄霖,徐增让,赵媛,王继军,胡云锋,王卷乐.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06)
[2]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协调关系研究[J]. 廖文梅,秦克清,童婷,彭泰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2)
[3]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法治化研究——以广西三江、龙胜、恭城、富川为例[J]. 谭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4]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来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转移支付的准实验证据[J]. 祁毓,陈建伟,李万新,宋平凡. 管理世界. 2019(01)
[5]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J]. 刘晋宏,孔德帅,靳乐山. 生态学报. 2019(01)
[6]基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对策研究[J]. 王德凡.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1)
[7]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 郑雪梅. 地方财政研究. 2017(08)
[8]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J]. 段铸,刘艳,孙晓然. 生态经济. 2017(06)
[9]以“谁受益,谁付费”为原则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京津冀如何破题[J]. 段铸,刘艳. 人民论坛. 2017(05)
[10]中国生态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初步思考[J]. 陈挺,何利辉. 经济研究参考. 2016(58)
硕士论文
[1]我国工业行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研究[D]. 朱雅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82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8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