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8 18:12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国家发展农业的宏观战略引导下,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安徽省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尖锐,农民片面地追求农业数量增长而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食品安全问题屡出不穷。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现有的农业发展情况,大力提倡并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为此,应根据安徽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转变。文章首先介绍了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安徽省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生态农业相关政策法规逐渐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缺乏、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农民综合素质低、生态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生态农业的保障和激励政策措施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接着文章介绍并评价了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微观和宏观模式,微观模式分别是种养结合、种养加结合、种养游结合、种养加游模式,宏观模式包括生态田园综合体、乡镇工农结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同模...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4.1 生态农业研究与评述
1.4.2 农业产业化研究与评述
1.4.3 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与评述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2 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
2.1 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1.4 农业组织创新理论
3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经济与农业发展为生态农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1.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3.1.3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3.1.4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具有一定的基础
3.1.5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3.2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2.1 农民的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2.2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短缺
3.2.3 环境污染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
3.2.4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3.2.5 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缺失
3.2.6 相关保护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4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模式
4.1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微观模式
4.1.1 种养结合发展模式
4.1.2 种养加结合发展模式
4.1.3 种养游结合发展模式
4.1.4 种养加游结合发展模式
4.2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宏观模式
4.2.1 生态田园综合体
4.2.2 乡镇工农结合发展
4.2.3 城乡一体化发展
5 国内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1.1 美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1.2 日本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1.3 以色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2 国内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2.1 资源循环模式
5.2.2 发展驱动模式
5.2.3 产业组织模式
5.2.4 高新技术模式
5.3 经验启示
6 推进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6.1 推进生态发展观念突破
6.2 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投资保障
6.3 加快生态基地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6.4 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6.5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6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农场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省以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 孙正东. 种子科技. 2016(10)
[2]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定位分析[J]. 孙正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3]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J]. 赵良庆,程克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安徽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 李恕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1(06)
[5]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 资源科学. 2010(06)
[6]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撑体系研究[J]. 唐邦勤,余欢,布仁吉曰嘎拉.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7]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基于安徽特色农产品的研究[J]. 王艳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8]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生态农业[J]. 杨武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9]论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SWOT分析——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 王晓峰.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10]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丁毓良,武春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本文编号:3631311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4.1 生态农业研究与评述
1.4.2 农业产业化研究与评述
1.4.3 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与评述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2 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
2.1 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1.4 农业组织创新理论
3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经济与农业发展为生态农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1.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3.1.3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3.1.4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具有一定的基础
3.1.5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3.2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2.1 农民的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2.2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短缺
3.2.3 环境污染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
3.2.4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3.2.5 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缺失
3.2.6 相关保护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4 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模式
4.1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微观模式
4.1.1 种养结合发展模式
4.1.2 种养加结合发展模式
4.1.3 种养游结合发展模式
4.1.4 种养加游结合发展模式
4.2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宏观模式
4.2.1 生态田园综合体
4.2.2 乡镇工农结合发展
4.2.3 城乡一体化发展
5 国内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1.1 美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1.2 日本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1.3 以色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2 国内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5.2.1 资源循环模式
5.2.2 发展驱动模式
5.2.3 产业组织模式
5.2.4 高新技术模式
5.3 经验启示
6 推进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6.1 推进生态发展观念突破
6.2 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投资保障
6.3 加快生态基地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6.4 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6.5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6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农场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省以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 孙正东. 种子科技. 2016(10)
[2]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定位分析[J]. 孙正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3]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J]. 赵良庆,程克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安徽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 李恕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1(06)
[5]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 资源科学. 2010(06)
[6]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撑体系研究[J]. 唐邦勤,余欢,布仁吉曰嘎拉.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7]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基于安徽特色农产品的研究[J]. 王艳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8]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生态农业[J]. 杨武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9]论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SWOT分析——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 王晓峰.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10]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丁毓良,武春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本文编号:3631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3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