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开发区产业生态化调整与协调研究 ——以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5-02-07 21:36
当前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贯穿于人类社会活动、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中。经济开发区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其绿色生态化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将其量化分析,可直观研判区域承载力现状,继而有针对性地对区内产业结构、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达到资源利用率提升、环境污染减少的目的。本文以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萍乡经开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熵值法以及状态空间法中承载力现状值M与理想值RCC的对比形式(M>RCC、M=RCC、M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数据资料来源
1.2.2 主要内容
1.2.3 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本文难点与创新点
1.3.1 难点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主要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概述
2.3.2 国内研究概述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位概况
3.2 资源环境现状
3.2.1 自然资源现状
3.2.2 生态环境状况
3.3 萍乡经开区经济发展概况
3.4 萍乡经开区产业发展概况
3.4.1 产业结构特征
3.4.2 第二产业发展分析
3.4.3 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3.5 人力资源概况
第四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4.1 构建指标的原则
4.1.1 一般性原则
4.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4.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4.3.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步骤
4.3.3 理想值的确定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5.1 萍乡经开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间序列分析
4.5.1.1 人文社会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4.5.1.2 环境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4.5.1.3 资源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4.5.1.4 综合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分析
4.5.2 萍乡经开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区际对比分析
4.5.2.1 人文社会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区域差异
4.5.2.2 环境子系统承载状况区域差异
4.5.2.3 资源子系统承载状况区域差异
4.5.2.4 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
4.5.3 评价结果成因分析
第五章 萍乡经开区产业生态化调整SWOT分析
5.1 SWOT分析原理
5.2 经开区产业生态化各方面因素分析
5.2.1 优势(S)
5.2.2 劣势(W)
5.2.3 机会(O)
5.2.4 威胁(T)
5.3 SWOT分析结果
第六章 萍乡经开区产业生态化优化调整策略与建议
6.1 优化空间格局,严格环境准入
6.2 科学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2.1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
6.2.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环保工艺
6.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低碳技术应用水平
6.3.1 发展低碳利用技术
6.3.2 强化节能降耗技术
6.3.3 研究生态弹性恢复技术
6.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链
6.4.1 构建区域大循环
6.4.2 创建园区内循环
6.4.3 引导企业小循环
6.5 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监管及制度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4031335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数据资料来源
1.2.2 主要内容
1.2.3 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本文难点与创新点
1.3.1 难点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主要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概述
2.3.2 国内研究概述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位概况
3.2 资源环境现状
3.2.1 自然资源现状
3.2.2 生态环境状况
3.3 萍乡经开区经济发展概况
3.4 萍乡经开区产业发展概况
3.4.1 产业结构特征
3.4.2 第二产业发展分析
3.4.3 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3.5 人力资源概况
第四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4.1 构建指标的原则
4.1.1 一般性原则
4.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4.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4.3.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步骤
4.3.3 理想值的确定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5.1 萍乡经开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间序列分析
4.5.1.1 人文社会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4.5.1.2 环境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4.5.1.3 资源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4.5.1.4 综合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分析
4.5.2 萍乡经开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区际对比分析
4.5.2.1 人文社会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区域差异
4.5.2.2 环境子系统承载状况区域差异
4.5.2.3 资源子系统承载状况区域差异
4.5.2.4 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
4.5.3 评价结果成因分析
第五章 萍乡经开区产业生态化调整SWOT分析
5.1 SWOT分析原理
5.2 经开区产业生态化各方面因素分析
5.2.1 优势(S)
5.2.2 劣势(W)
5.2.3 机会(O)
5.2.4 威胁(T)
5.3 SWOT分析结果
第六章 萍乡经开区产业生态化优化调整策略与建议
6.1 优化空间格局,严格环境准入
6.2 科学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2.1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
6.2.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环保工艺
6.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低碳技术应用水平
6.3.1 发展低碳利用技术
6.3.2 强化节能降耗技术
6.3.3 研究生态弹性恢复技术
6.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链
6.4.1 构建区域大循环
6.4.2 创建园区内循环
6.4.3 引导企业小循环
6.5 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监管及制度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4031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403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