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消费资源对应的生物土地类型的供需矛盾,度量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而生态协调度可选取多个代表性因素综合评估区域发展协调状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湖南省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论应该会更准确。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并对湖南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0713hm2/cap,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7337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1.3376hm2/cap。因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全球人均生态标准值1.80hm2/cap,可认为研究区的发展状况属于地方非可持续性-全球非可持续性类型。又由生态协调度评价值Sp=49∈[30,50),生态协调系数DS=1.2765■2,说明该区生态-经济系统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最后笔者分析了这种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几点具体对策,以供讨论。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湘潭大学商学院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协调度 生态协调系数 湖南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JY045) 湘潭大学跨学科星火研究项目《经济发展与生态悖论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生态经济思考》(编号:0609017)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需要定量测度全球与各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讨定量测度国家或地区协调发展的相关指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2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3 刘义军,卢武强,李荣;湖北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赖发英;魏雪娇;卢年春;宫松;赵振纪;;鄱阳湖流域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03期
5 赖发英;周春火;肖远东;宫松;陈静;;鄱阳湖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计算与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6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7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6期
8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5年06期
9 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3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5 刘欣;葛京凤;梁彦庆;;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6 刘勇;陶建华;;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7 陈健;周生路;柳葳;任奎;吴绍华;;生态足迹方法在区域建设用地容纳能力测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8 张建东;张勃;张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9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10 王丽晔;;1998~2005年金华市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王雁;闫世明;陈二平;李明明;李延辉;杨爱琴;卢淑贤;;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尹少华;安消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陶聪;吴承照;石鼎;;生态环境预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动态的评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何满潮;崔亚莉;吕晓俭;姚磊华;;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模型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洁;;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尺度应用研究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高汶;王敏;;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初探[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王雁;张怀德;闫世明;;翼城县工农业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海洋;岩溶堆积型铝土矿采矿用地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晶晶;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杨天姿;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3 秦耀辰,陈世敏,王喜,卢向前,李志刚;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4 王桥,毛锋;运用系统动态学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探讨[J];地理科学;1998年06期
5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6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7 黄秉维;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8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9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10 徐中民,程国栋,王根绪;生态环境损失价值计算初步研究——以张掖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翌;康文星;;两种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10期
2 李文慧;李振国;李朝奎;余光辉;王欣;;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以湖南省韶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元相虎,李华,陈彬;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4 温杰;宋丁全;关庆伟;;生态足迹导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探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曹中强;苗长虹;;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J];河南科学;2007年02期
6 季波;李生宝;蔡进军;张源润;;宁夏彭阳县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7 陈春锋;王宏燕;肖笃宁;王大庆;;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1期
8 罗海波;张宏飞;;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9 秦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沈阳市经济发展评估[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熊春梅;杨立中;贺玉龙;梅昌艮;廖少华;姜学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价[J];土壤通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邓雄;;潮州市生态足迹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3 谢伟平;班茂盛;;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甘明超;;西藏地区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刘苏;吴迪;叶慧海;魏显威;石冰;赵琴;;常德地区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张培刚;刘宏燕;朱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8 金艳;李定邦;;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的家庭资源消费[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定邦;金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家庭资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建春;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及动态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袁祯燕;新疆植物资源评价[D];新疆大学;2008年
5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于航;森林公园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正栋;广东韩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斯蔼;生态经济学模型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丁毓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世旭;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斌;饭店生态足迹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徐子伟;中国贸易可持续性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徐明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徐丹;基于生态足迹的崇明岛人口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金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西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兰叶霞;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定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一苏;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姜艳玲;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工业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若凡;厦门与罗源湾近岸海域生态足迹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82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