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

发布时间:2017-09-09 21:41

  本文关键词: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长三角地区 LUCC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 空间演化模式


【摘要】: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2001、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90个县(市、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空间数据转换模型、ESV模型、EEH模型,借助ArcGIS 9.3平台对海量的栅格和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和模式提炼。研究表明:①199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大幅转换,城镇面积增长最大,来源主要是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②ESV模型研究发现,1991-2001时段长三角生态系统呈现恶化趋势,2001-2008时段恶化幅度有所减缓,同时证明水域、水田变为城镇和旱地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伤害;③1991年来GDP空间格局为中、南部高北部低,其中1991-2001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北部,2001-2008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北;④依据EEH指数将长三角分为12类区域,EEH空间特征为生态冲突区居中心区位,生态协调区居边缘区位,并且按EEH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1991-2001时段长三角生态—经济关系已经出现了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2001-2008时段则由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向分散型恶化与协调并存状态;⑤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模型将长三角分为5种生态经济演变类型分区:初始恶化区、初始协调区、持续恶化区、协调降低区、协调升级区;⑥总结出长三角EEH的空间演变模式:梯度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共存,其中一级梯度模式为北中南三大横向梯度带,二级梯度模式为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东中西三大纵向梯度带;核心边缘模式概括为7大组团:即苏锡常沪组团、南京组团、绍甬组团、苏北组团、泰州组团、杭州组团、南通组团。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式,反映出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生态经济关系空间分化趋势。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 LUCC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 空间演化模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
【分类号】:F127;X171.1
【正文快照】: 1引言工业化和城市化被看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工业化史无前例,将推动7.2亿以上的农民走进城市;中国城市化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快速工业化植根于能源巨大需求与消耗,快速城市化不断地占用水田、草地等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2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李卫锋,蒋依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方创琳;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4 戴全厚,刘国彬,刘明义,王跃邦;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5 方创琳,鲍超;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6 李海涛,廖迎春,严茂超,胡聃;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7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8 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榆阳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变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高群;国外生态—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进华;;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李倩;刁承泰;刘雪;黄娟;刘贵芬;;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3 张彩云;濮励杰;韩书成;赵姚阳;;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4 董杰;杨春德;张保华;叶方;;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5 鲁春阳;杨庆媛;田永中;文枫;胡渝春;万平;;基于主成分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6 张遇春;张勃;姜晓勇;;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7 陈志;胡勇;刘成武;;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8 陈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特征问题与建设构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10 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常娟;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heng Song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o.9.Block 4,South Retain Road,Chengdu,Sichuan 610041,P.R.China;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A Review of Conservation Buffer System Approach[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朱海燕;林爱文;;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分析方法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张海波;;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刘纪根;张平仓;喻惠花;;长江流域典型水土流失区健康诊断[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陈尚;;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李仁东;;湖北省1:10万比例尺土地资源利用动态数据库的建立[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王敏;黄沈发;王虹扬;黄宇驰;;上海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黄叶丹;;分析北京市四城区大气污染现状——谈控制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9 秦伟;朱清科;;绿色GDP核算中森林保育土壤价值的研究进展[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刘秀华;刘勇;周佳松;;重庆市不同经济区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力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卢远;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3 叶属峰;滩涂湿地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空间分布、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佘济云;长株潭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系统构架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5 郭清和;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赵铁珍;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唐根年;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晋;武汉市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蔡学彩;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3 赵学平;潮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郭晓泽;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周建勤;旅游资源开发损益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6 包英爽;城市森林对生态型房地产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王海春;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谢红霞;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秀端;基于LUCC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生态效应及粮食安全的时空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莫宏伟;基于3S的风沙过渡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程国栋;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2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3 成克武,崔国发,王建中,李俊清;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张向辉,王清春,李瀚,贺永元,陈永国,王文义;青海东峡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经济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史培军,张淑英,潘耀忠,王静爱,洪世奇,沈培平,朱文泉,叶涛;生态资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白晓飞,陈焕伟;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徐俏,何孟常,杨志峰,鱼京善,毛显强;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吴玲玲,陆健健,童春富,刘存岐;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9 万荣荣,杨桂山;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10 张宝雷;张淑敏;周启刚;周万村;;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力吉图;邹松涛;;长三角地区家电废弃物回收处理:现状与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2009年14期

2 陆健健;;刍议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建设[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12期

3 黄德春;郭弘翔;;长三角跨界水污染排污权交易机制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4 陈清霞;朱启贵;;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效率实证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5 郁鸿胜;;建立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合作机制[J];求是;2011年05期

6 王冬梅;何青松;;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刘晓红;虞锡君;;长三角地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10期

8 ;生死太湖[J];长三角;2005年07期

9 高振宁;;区域环保合作是解决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J];环境保护;2009年13期

10 ;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壤质量正呈现“毒性”[J];当代生态农业;2005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汉青;朱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主要污染气体的数值模拟[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金丽霞;何宪存;;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刘蓓蓓;李凤英;毕军;;长三角城市环境公平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江滔;李希昆;;长三角: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黄宇驰;;长三角地区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策略选择与前景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易凌;鲁勇睿;;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环境法规冲突与协调——以长三角为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7 黄凤;;基于LUCC的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以新疆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任青萍;;重视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以江苏、浙江、上海湿地为例[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9 任春蕊;;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模式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王继志;杨元琴;侯青;张小曳;;空气污染气象条件Plam参数化方法在长三角区域的应用试验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永辉;长三角稻田锐减孕育巨大生态隐患[N];丽水日报;2006年

2 包永辉;长三角稻田锐减孕育生态隐患[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汪林义;长三角地区能否合作治海[N];中国海洋报;2007年

4 李长江 王永江 麻土华 朱立;建生态省治长三角地区水污染[N];科技日报;2003年

5 包永辉;对蚕食稻田行为说“不”![N];江苏科技报;2006年

6 嘉昒;城乡发展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N];解放日报;2008年

7 记者 过国忠 实习生 张学琦;院地联手攻关长三角地区水污染难题[N];科技日报;2006年

8 汪林义;赤潮频频闹海,长三角能否合作治海[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赵剑波邋见习记者 吴琼;长三角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10 记者 吴越邋通讯员 张东琴;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面临挑战[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方广玲;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洁;长三角地区化肥投入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游德才;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张艳;陆源大气含氮物质的传输与海域沉降[D];复旦大学;2007年

5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伟清;贸易自由化对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2 蔡萌萌;长三角府际环境治理合作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兰春剑;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所引起的黑碳气溶胶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4 赵鑫霈;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唐娜;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庄小文;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评价及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卢虹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张婷婷;基于GIS的青海湖流域LUCC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孟力猛;基于NDVI和LUCC的盐池县荒漠化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2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822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