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北京市辖区生态文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1:24

  本文关键词: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北京市辖区生态文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功能区 生态文明 评价体系 市辖区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重点,构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市辖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行政单元,其工作的开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宏观背景下,本文通过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了北京市辖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意在突出各区差异性,提升首都生态文明水平。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各主体功能区的自然禀赋差异,对比了国内外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了其中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并用文献分析法从《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指导性文件中总结出北京市在生态建设中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以上研究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首先挑选10项能够反映北京市发展总体要求的共性指标,然后整合北京市4个主体功能区相似功能,将4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为3个大区域,为3个区域各选3项特性指标,由共性指标和特性指标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北京3市辖区生态文明水平。本研究体系符合当前以主体功能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有利于明确各区的生态分工,形成区域间合作,实现北京市整体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生态文明 评价体系 市辖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1;F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8-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0-12
  • 1.3.1 研究内容10-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1.4 本文创新之处12-13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13-25
  • 2.1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综述13-19
  • 2.1.1 国外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13-14
  • 2.1.2 国内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综述14-17
  • 2.1.3 现有指标体系的特点17-18
  • 2.1.4 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18-19
  • 2.2 主体功能区理论19-25
  • 2.2.1 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和各区发展定位19-21
  • 2.2.2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义21-23
  • 2.2.3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23-24
  • 2.2.4 地方主体功能区实践及相关评价分析24-25
  • 第3章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的典型代表及其发展现状25-41
  • 3.1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典型代表的选取25-28
  • 3.1.1 主体功能区的形成25-26
  • 3.1.2 各主体功能区典型代表的选取26-28
  • 3.2 朝阳区基本区情与发展定位28-33
  • 3.2.1 朝阳区经济特征及产业结构28-30
  • 3.2.2 朝阳区生态环境状况30-32
  • 3.2.3 朝阳区区域发展定位32-33
  • 3.3 大兴区基本区情与发展定位33-37
  • 3.3.1 大兴区经济特征及产业结构33-35
  • 3.3.2 大兴区生态环境状况35-36
  • 3.3.3 大兴区区域发展定位36-37
  • 3.4 延庆区基本区情与发展定位37-41
  • 3.4.1 延庆区经济特征及产业结构37-39
  • 3.4.2 延庆区生态环境状况39-40
  • 3.4.3 延庆区区域发展定位40-41
  • 第4章 北京市辖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1-48
  • 4.1 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41-42
  •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现实依据42
  • 4.3 构建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42-43
  • 4.4. 指标体系的构建43-48
  • 4.4.1 维度的确定和指标的选取43-44
  • 4.4.2 指标的解释44-48
  • 第5章 北京市辖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应用48-51
  • 5.1 评价的时间段、数据来源48
  • 5.2 数据处理与权重分配48
  • 5.3 评价结果48-51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51-54
  • 6.1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北京市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51
  • 6.2 政策建议及结论推广51-52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52-54
  • 参考文献54-60
  • 个人介绍60-61
  • 导师简介61-62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波;武友德;;省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2 张卓;王利;;辽宁省主体功能区主导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9期

3 ;主体功能区博弈[J];人民论坛;2008年03期

4 张士斌;;主体功能区背景下人口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9期

5 程克群;潘骞;王晓辉;;安徽省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框架设计[J];环境保护;2011年Z1期

6 薄文广;安虎森;李杰;;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亦或冒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7 朵兰娜;梁鸽;娜日苏;;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8 徐莉萍;孙文明;;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环境、结构与合作[J];经济学家;2013年09期

9 李禾;武友德;李青;康凯;;云南省主体功能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对区域可达性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7期

10 李华芳;;“主体功能区”难以打破行政壁垒[J];绿叶;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琢;马才学;;浅析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兴鹏;张子龙;;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小西北(甘青宁)发展问题探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韩增林;狄乾斌;王利;;陆海统筹下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智新;张国山;蔡秀云;;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罗成书;沈锋;;基于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县域空间分类政策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6 孔祥斌;赵晶;;北京市落实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智新;张国山;蔡秀云;;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8 徐长春;;打造主体功能区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9 柯敏;;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省域城市协作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10 冯之浚;杨开忠;周荣;;主体功能区分类与区域经济发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后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体功能区并非能“包治百病”[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 陈雷;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全力打造我市四大主体功能区[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4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周英虎;发挥南宁主体功能区作用 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N];广西日报;2011年

5 宋时飞;主体功能区谁来唱主角[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凤凰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总指挥 黄敬东;合理构建城市化格局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N];河北日报;2012年

7 刘玉海;开发建设与主体功能区战略不矛盾[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刘玉海 实习记者 刘罕;“贵州开发建设与主体功能区战略不矛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李军 整理;你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吗?[N];中国环境报;2013年

10 记者 王国锋;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N];浙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黎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徐沈;中国主体功能区农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郭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何光汉;区域空间管治下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传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丁于思;湖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静;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兵团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8 王晓玲;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财政转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鹏;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地域功能类型划分方法[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雪;主体功能区视角下重庆区县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和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曾若愚;重庆市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协调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4 王云;安徽主体功能区视域下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姜波;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配套政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6 江薇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平衡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7 张朝阳;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北京市辖区生态文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李文娟;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张学波;云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产业调整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莉;基于差异发展视角的增城市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6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046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2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