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7:17

  本文关键词: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创新 协同度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城市群


【摘要】:科技创新和低碳环保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有效推动区域生态创新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低碳环保创新视角构建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选用2005-2013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进行测评,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政府、市场、区域三个层面对生态创新协同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协同度测度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生态创新协同度在[-0.05,0.3]之间震荡,协同度水平较低,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协同度增长速度存在空间差异,长三角增长速度最快,珠三角次之,京津冀增长最慢,原因在于河北省的生态创新协同度较低,京津冀区域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三大城市群协同度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趋势。协同度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政府环境规制、科技创新支持以及市场竞争程度对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政府增加环境规制强度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创新协同水平。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加强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建立生态创新产业链,鼓励绿色创新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拉动生态效益的改善,同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为绿色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消除障碍,促进城市群形成生态创新协同机制并对全国各省市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生态创新 协同度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城市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低碳城市物质流优化机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2BGL128) 中国会计学会课题“森林碳汇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批准号:2015KJB039)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飞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引发了人们对于科学发展模式的思考,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积极推崇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动力、质量和公平三个要素,以创新驱动克服增长停滞提供发展动力,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维系发展质量,促进社会理性有序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组建大型城市群[J];城乡建设;2002年10期

2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4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5 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特色[J];经济经纬;2003年06期

6 杨飞华;论城市的发展与经营城市[J];江西建材;2004年02期

7 ;110个城市严重“脱水”抗旱主战场已从农村转向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4期

8 葛志玉;;中国城市:如何找回个性与灵魂?[J];科学咨询;2004年11期

9 张昆仑;以“大金融”运作打造中原城市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10 方元;打造城市群——安徽奋力崛起的选择[J];安徽科技;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高惠瑛;冯启民;贾婧;;城市群交通安全应急系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刘洋;第6城市群观念深入人心 进一步发展凭藉金融合作[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李們;金融创新:第6城市群二次腾飞的引擎[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5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6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7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 林妍;巨型城市群加速中部崛起[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10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畅;产城融合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姜寒雪;城市“群租”现象治理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7 吴朋珊;当城市遇见微电影—城市微电影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8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乐;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与用地经济效益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高红丽;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30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130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2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