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区县域发展指数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区县域发展指数综合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县域发展指数 时空变化 立体TIN图 黄土高原
【摘要】:基于280多个县(市)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化评估体系,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县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黄土高原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发展指数在1.09~3.79之间,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部和东南部高而中部较低的格局,区域间差距较小;之后的11年,综合发展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3.0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发展速度差异明显,西北部迅速,西南部迟缓;到2011年,西北部综合指数达5.18~7.05,东部和中部在3.01~4.89,西南部仅1.71~2.99,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和高速区聚集,低值和低速区聚集,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发展滞后县域的扶持力度。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955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88)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黄土高原区位于33°41′N~41°16′N,100°54′E~114°33′E(图1),地处黄河中游及海河上游地区,海拔500~2 000m,南北宽约800km,东西长约1 300km,面积63.5万k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6%,属东部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间的过渡带1。区域涵盖了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内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强;;浅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的农民增收[J];甘肃农业;2009年02期
2 杨凯;郭向红;续海红;张鹏飞;康海峰;赵海静;李一路;;黄土高原区果树滴灌的投资控制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4年04期
3 毛玉胜;论黄土高原区生态经济与肉牛产业化[J];黄牛杂志;2003年04期
4 柏正杰;;农民收入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黄土高原区102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5 闫国红;杨鑫芳;;论黄土高原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思路[J];华北国土资源;2013年04期
6 ;关于黄土高原区综合治理规划的初步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1978年11期
7 彭珂珊,,杨增义;黄土高原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1996年03期
8 李登科;;发挥优势 提质增效 打造运城果业航母[J];农产品加工;2013年06期
9 左立东;甘肃省农机标准化事业的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04年0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玉生;赵春艳;洪传勋;杨衡;;黄土高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科学考察报告[A];首届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论坛论文选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 郝明德;黄土高原区应推广保护性耕作[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陈谷;黄土高原区的适宜草种[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3 秦延安;陕西在黄土高原区启动沟道造地试点工程[N];黄河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培贵;黄土高原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演变及其对植被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边亮;黄土高原区防护林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9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15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