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13:15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转移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于2014年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中国北方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整合资源,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将进一步激发潜在活力,提高京津冀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三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均取得突破。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产业存在互补性,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发挥各地特色,加强地区分工和产业专业化水平,降低无序重复的产业竞争,实现产业和经济共赢也成为协同发展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入手,研究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机理。对比分析了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认清了三地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揭示了产业梯度的存在。同时本文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域分工指数和产业区位商,测算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程度,得出各地主导优势产业,论证了产业转移的可行性与理论上的产业转移侧重。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河北作为主要承接地,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引入大量资金项目,落户各个产业园区。但在产业转移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打破,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深入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东京与纽约都市圈等国内外先进地区协同发展及产业转移方面的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重点在于明确各地产业定位,整合产业链,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Abstract]:In 2014,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as become a majo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s to promote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s the most dynamic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s economy,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leading to industrial upgrading by innovation. It will further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vitalit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even the world, and become the third largest economic growth pole of China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to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 orderly dissolving of the non-capital functions of Beij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er and other key areas of the rate of breakthrough. Beijing-Tianjin-Hebei three regions resource endowment differences, industries are complementary, how to play through industrial transfer, loc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reducing the unordered repeated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d realizing the win-win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as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vision index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quotient,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specializ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dominant industries and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theoretical focus on industrial transfer. At present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ebei as the main place to undertake ushered in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apital projects to settle in various industrial parks, bu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lso exposed that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broken, the free flow of elements and market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need to be further solved.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 advanced areas, such as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Tokyo and New York Metropolitan Circ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key lies in clarifying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integrating industrial chains, breaking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promoting the rational flow of elements across regions. Take the industrial park as the carrier, promotes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3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4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5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6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7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8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9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韩晓明;;河南省批发零售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王乐;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6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华;中国造船产业关联演进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伯彦村;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智元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对杭州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士杰;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10 孙上茜;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衡量及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78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78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6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