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 出处:《商业研究》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 产业共生 马太效应 中心供应链式 行业同盟式
【摘要】:"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催生于现实经济发展,是在消费者责任消费意识逐渐增强、企业合作趋于深化等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经济现象。通过引入"共生视角",在对产业集群社会责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马太效应"进行探讨;进而,以共生系统三要素为判别标准,运用系统动力学对"中心供应链式"和"行业同盟式"两种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主导模式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研究结果对"马太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需要依托于集群内"共建联盟"("泛组织合作化")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建设;由于"马太效应"存在,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必须是长期而持续的;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最大化收益会促进其进行社会责任"创新"。
[Abstract]:"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born from the actu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in the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consumption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new economic phenomenon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ymbiotic perspectiv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defined.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its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Then, with the three elements of symbiotic system as the criterion, the system dynamic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wo dominant modes of "central supply chain" and "industry alli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verifies the Matthew effec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 needs to be built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construction alliance" ("pan-organiz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cluster.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Matthew e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must be long-term and sustainable; The maximization benefit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ill promote their "innov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4JZD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产业网络视角下产业社会责任ISR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902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外部性优化配置的产业链环境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173034
【分类号】:F121.3;F270
【正文快照】: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共振性”日趋加强,企业仅仅关注自身社会责任建设已经远远不够,产业链上任一环节合作伙伴的“失误”,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声誉危机”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到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J];求知;2003年12期
2 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2期
3 周永生,蒋蓉华;运用产业集群原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4 钱平凡;产业集群的重要效应和战略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7期
5 厉无畏;产业集群内涵与中国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灏;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继云;;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1期
8 陈朝宗;产业集群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赖慧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华友;;产业集群演化中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斌;李燕芳;;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述评[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胡志磊;王淼;;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袁其刚;朱启荣;张伟;刘斌;李金萍;荆荣梅;谢仕伟;;加快山东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原毅军;董琨;;价值链视角的临港产业集群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刘长松;;试论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以大唐镇袜业产业集群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志婷;长沙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钱平凡;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N];经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政府不要帮倒忙[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课题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白竞;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8个[N];承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成玉;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9 黄树青;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N];承德日报;2007年
10 贾存斗邋吴广仁;市场主角与助推器 产业集群成就核心竞争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会敏;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霍苗;产业集群衰退过程中的企业非合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明;产业集群边界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全顺;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世先;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祖旭东;沈阳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沈松嵩;嵊州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志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艳慧;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87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8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