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关键词:生产要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要素资源配置 要素升级 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下中国最为关切的研究热点与实践重点之一。本文着重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探讨。生产要素供给主要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及创新这五大要素构成,生产要素供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本方向,生产要素结构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动力,提高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文章指出,应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调整要素结构、提高要素生产率来提高供给质量,使得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者需求水平,实现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去产能,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并以完善各项制度为抓手,矫正要素价格在市场中的扭曲,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扩大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research and practical focuses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factor supply. By the labour force. Land, capital, institution and innovation constitute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supply of production factor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 resources is the basic direction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upgrading of production factor structure is the internal power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key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o improve factor productivity. Improve factor productiv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so that the products can meet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consumer demand, to achiev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not only to eliminate production capacity, but also to promote structural adjustment by means of reform, and to rectify the distortion of factor price in the market by means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factor upgrading. Expand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products,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supply structure to the change of demand, improving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自2012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速开始下滑,2012、2013、2014、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8%、7.7%、7.6%、6.9%,经济增速减缓趋势明显,与2011年9.3%的高增速相比,差距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林毅夫: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J];创新科技;2012年02期
2 易珏;;结构性改革转向[J];中国经济信息;2013年11期
3 迟福林;;我国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J];改革与开放;2001年04期
4 迟福林;基础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J];煤炭企业管理;2001年08期
5 刘煜辉;;中国回避不了结构性改革[J];新财经;2009年09期
6 陈博;;抑制房价的根本:流动性控制与结构性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7 翼飞;东亚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进行结构性改革[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03期
8 迟福林;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J];港口经济;2001年04期
9 孔永新,邵文被;结构性改革是欧元稳定的关键[J];中国外汇管理;1999年05期
10 杨涛;;结构性改革要避免“病急乱投医”[J];当代贵州;201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嵩;马续田:结构性改革或从财税及金融突破[N];中国保险报;2013年
2 傅云威;给中国结构性改革多点耐心[N];经济参考报;2014年
3 记者 张文绩;结构性改革到了十字路口[N];上海金融报;2008年
4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李侃如 译 本报记者 李博雅;中国发展须重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陈听雨;欧洲经济需要结构性改革[N];中国证券报;2013年
6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王勇;日本结构性改革剑指强化产业竞争力[N];证券时报;2013年
7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分析师 任泽平;刺激是最大风险 结构性改革尚待加力[N];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张军;不能再错失结构性改革的好时机[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马骏;区别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改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听雨;希腊结构性改革无可回避[N];中国证券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阿利克;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比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7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38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