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调整与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6-10-16 20:36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开大学》 2009年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调整与解决方案

王君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逐步加剧,现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它的发展走势将会对国际宏观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乃至变革。历史上共发生三次全球经济失衡现象,本文在重点阐述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的同时,对比每一次全球经济失衡的异同。学术界对本次全球经济失衡根源及是否可持续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亚洲新兴国家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及非对称的金融市场引发的对美元资产的超额需求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产生的原因。 本文建立了一个囊括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全球资产供求均衡模型,并分析了金融深化过程产生的逆转效应。研究表明,由于亚洲新兴国家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非对称的金融市场,美国保持一个长期的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国际资本始终由亚洲新兴国家流向美国;如果亚洲新兴国家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产生少量的经常项目盈余,实际利率上升,亚洲新兴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比例下降;实际汇率因素对全球经济失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将采用邹检验,以反映外部的金融冲击前后经常账户余额是否存在结构突变效应,然后运用时间序列模型的方法,判别经常项目余额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重点从资产组合的供求均衡上得出了全球经济失衡的综合解决方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1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序言7-12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7-9
  • 0.2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9-11
  • 0.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1-12
  • 第一章 全球经济失衡综述12-18
  •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的全球经济失衡13-15
  • 第二节 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15-18
  • 第二章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理论学说的回顾18-26
  • 第一节 全球经济失衡根源的若干假说18-26
  • 2.1.1 孪生赤字假说19-20
  • 2.1.2 汇率估值效应假说20-21
  • 2.1.3 全球储蓄过剩假说21
  • 2.1.4 布雷顿森林体系II假说21-22
  • 2.1.5 美国的金融优势假说22-24
  • 2.1.6 资产组合供求均衡假说24-26
  • 第三章 全球经济失衡的可持续性分析26-30
  • 第一节 全球经济失衡恶化论26-28
  • 第二节 全球经济失衡良性论28-30
  • 第四章 全球经济失衡的动态调整30-50
  • 第一节 全球资产组合均衡模型31-43
  • 4.1.1 封闭经济32-33
  • 4.1.2 开放经济33-35
  • 4.1.3 全球均衡模型35-36
  • 4.1.4 主要因素敏感性分析36-38
  • 4.1.5 金融冲击下的调整路径与逆转效应38-40
  • 4.1.6 加入实际汇率的全球均衡模型40-43
  • 第二节 实证分析43-50
  • 4.2.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43-44
  • 4.2.2 Chow突变点检验44-45
  • 4.2.3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45-50
  • 第五章 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方案50-54
  • 第一节 汇率的调整:美元相对贬值50-51
  • 第二节 失衡国家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51-52
  • 第三节 基于资产组合供求均衡的解决方案52-54
  • 本文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59
  • 个人简历5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世华;谭小芬;;“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5期

    2 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王义中;美国经常账户持续逆差原因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4 马先仙;姜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可持续性与解决途径——基于国际储备供求关系视角的研究[J];新金融;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志宏;陈煜;王刚;;安徽省经济运行与电力消费关系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彪,卢志红;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中的协整和ECM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官琳琳;门可佩;;人均GDP时间序列模型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金剑;苑长志;;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5 钱士奎;李继怀;李拓宇;;境外投资对鞍山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恩猛;汪波;;天津市经济增长和贷款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22期

    7 王莉莉;陈晓波;;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8 刘闽碧;;基于SharePoint的一种企业在线文档管理解决方案设计[J];办公自动化;2010年02期

    9 单俏颖;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韩泽县;基于协整技术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理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洪晶;刘茂余;;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计量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磊;贺小莉;;天津粮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A];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安和平;;中国人口预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4 王东;王春霖;;AHP法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机械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叶敏;杜鹏;;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朱春奎;曹玺;;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对中国(1985—2005)的经验分析[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6 温博慧;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石烜;社会技术系统安全控制及政府监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陈海燕;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张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王红夏;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杨杰;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绍平;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双层次博弈与中国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巧临;从标准化管理到自反性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于巍;我国财政政策区域效应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承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5期

    2 宿景祥;储蓄不足——美国经常帐户赤字的根源[J];国际贸易;2003年09期

    3 李扬,余维彬;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4 张萍;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J];经济研究;1996年10期

    5 金洪飞,李子奈;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J];金融研究;2001年12期

    6 姜波克;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7 魏陆;财政政策与经常项目赤字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靖;;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探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6期

    2 朱庆;;人口年龄结构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J];西安金融;2007年03期

    3 郑海青;王世文;;东亚金融一体化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4 李涵硕;孙晶;;解读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账户的持续“双顺差”[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舒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及其原因探析[J];现代商业;2009年20期

    6 刘琛君;;从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内涵谈内外经济的关联性[J];学理论;2010年11期

    7 史蒂芬·罗奇;;平衡术[J];中国改革;2010年Z1期

    8 高振国;论利率改革的环境[J];财贸经济;1990年09期

    9 贺力平;现在不是让人民币升值的时候[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10 陈凯,聂晶;汇率波动水平的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俊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中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内在稳定性和持续性分析[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戈;;豪斯克-麦奇不对称效应与经常账户失衡的结构性成因[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3 杜丽群;张营;;对拉姆齐模型一个结论的实证研究:以美国数据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余振;;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及其可持续性——基于东亚视角的分析[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治国;宋小宁;;经济结构、汇率与长期贸易顺差——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封思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徐瑾;;国债回购交易中融券方的成本和考核指标[A];上海烟草系统2002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2002年

    8 陈宝森;;美国的债务经济和全球经济失衡[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龚六堂;;政府花费增加与实际利率改变的理论分析[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布拉德·塞特塞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卢比尼;[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中金公司;[N];证券时报;2011年

    5 林达译自英《金融时报》;[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尚鸣;[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孙荣飞;[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王慧卿;[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朱卫东;[N];证券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英;美元贬值对美国经常账户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黄族胜;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国宏观经济利益[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丁骋骋;金融体系的结构差异与国际收支失衡[D];复旦大学;2007年

    5 高倩倩;从市场角度看当前全球经济失衡[D];厦门大学;2007年

    6 申宏丽;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机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于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国际资本流动性及效应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雪燕;门限模型及其在我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9 陈小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卢瑾;全球经济失衡:特征、机制及可持续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调整与解决方案[D];南开大学;2009年

    2 董挺;经常账户顺差调节政策有效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叶夏芸;中国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之谜[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4 杨琴;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杨珩;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力冰;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东亚货币合作[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慧静;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的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利萍;全球经济失衡:基于结构角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丁晶;我国经济外部失衡影响因素的量化分解与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于宝亮;全球经济失衡的一种解读[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2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