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与分析 出处:《技术经济》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进步偏向 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 技术偏向指数
【摘要】: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invariant substitution elastic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levant data of China from 1985 to 2013 are used. The overall bias of Chines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change rate of capital-enhan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labor-enhan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capital and labor is about 0.402. Capital and labor show comp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capital-biased, pointing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polic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lack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ogether lead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of China at present;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to high-tech development will still strengthen the capital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will lead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is believed that China still needs to maintain a certain scale of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n the short term.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intensiv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tertiary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城镇化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化解的一个新视角: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7166305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QN2014080)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云南创新型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测度 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2014ZD099)
【分类号】:F224;F124.3
【正文快照】: 1文献回顾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根源。探讨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已十分丰富,然而国内研究有关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文献尚不多见。在现实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既不是外生的,也并非通常呈现出希克斯中性特征。技术进步不仅有劳动增强型,而且有资本增强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全红;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泽萍;;试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影响及政策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2期
3 王玺;张勇;;关于中国技术进步水平的估算——从中性技术进步到体现式技术进步[J];中国软科学;2010年04期
4 朱昒基;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技术进步[J];企业管理;1988年01期
5 汤为本;浅议技术进步中的就业补偿机制[J];中国劳动科学;1996年12期
6 孟照刚;技术进步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12期
7 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进步机制的三阶段分析与整体研究[J];工业工程;2000年01期
8 师萍,李垣,张炳臣;“资源合理配置”带来的“内生”技术进步及分解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9 冯昭奎;从技术进步看新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5期
10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4 勒晓阳;周婷俐;;技术进步产值优化模型分析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5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晶;;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7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于维洋;赵晓冬;;技术进步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9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10 孙洋;郝寿义;;制度影响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的路径选择——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卫东;技术进步是就业的福星还是灾难[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彤;技术进步将起到关键作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3 张国光;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助推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章林晓;房价上涨与技术进步[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5 朱凌志;提升安全保障力需突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N];医药经济报;2012年
6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7 张亚 祝思宁 编译;英国提出靠通讯技术进步建设“低碳交通”[N];中国交通报;2010年
8 王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还是创造就业[N];解放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冉永平;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贾新光;节能补贴新政应该重在推动技术进步[N];北京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暑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5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6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8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蔡小慎;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浩;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2 芦欢欢;有偏技术进步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3 康红叶;中等收入阶段我国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和生产率增长路径[D];吉林大学;2016年
4 马婉君;新常态下我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生产率提升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潘峰;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吴双;金融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徐亚云;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徐昌升;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进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曹冬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32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3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