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否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
本文关键词: 教育水平 家庭储蓄率 收入不确定性 预防性储蓄 出处:《上海金融》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的城市家庭数据,来验证户主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储蓄率是否存在正向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其机制是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过降低收入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urban household data from the China Household tracking Survey in 2010 and 2012 to verify whether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The increase of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and the mechanism is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by 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of income.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基金】: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A013)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57)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0306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项目(GWTP-GC-2014-01)的资助
【分类号】:F126.1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家庭的平均储蓄倾向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1995年我国居民平均储蓄率(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0%,其中农村居民储蓄率为16.94%。到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储蓄率增至33.14%,农村居民平均储蓄率增至25.52%,现有文献对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2 谢晓鸥;;浅论收入、储蓄率与收入不平等分配——基于我国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3 吴国起;;储蓄率变动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0期
4 王弟海;;解读我国的高储蓄——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12期
5 田昆;;近年来关于储蓄率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0年10期
6 张朝;;储蓄率过高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及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1年06期
7 鲁;;西德人储蓄率猛增[J];世界知识;1987年20期
8 陶;;西方一些国家的储蓄率[J];世界知识;1990年05期
9 彭志龙;对中国高经济增长率多种解释的看法[J];中国总会计师;2004年05期
10 程英;;我国高储蓄率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探讨[J];中国物价;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2 于洪彦;刘艳彬;Alvin C.Burns;Ann Veeck;;基于家庭就餐行为探索中国都市家庭特征——针对长春市年轻、富裕家庭的探索性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赛;董晓媛;李实;;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4 朱云河;;北京工人家庭收支变化研究(1956—1962)[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储蓄率过高阻碍经济转型[N];上海金融报;2013年
2 整理 记者 于璐;高储蓄率抑制消费能力[N];经济参考报;2012年
3 高级统计师 梁达;消费未大幅下挫得益于居民高储蓄率[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知名评论员 史晨昱;扩内需不一定要降储蓄率[N];江苏经济报;2012年
5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不敢消费并非高储蓄率的主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本报记者 段晓燕 实习记者 巩万龙;中国正在成为美国过低储蓄率的“替罪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本报记者 闫立良;周小川:将推一揽子措施降低储蓄率拉动内需[N];证券日报;2009年
8 记者 徐思佳;周小川:中国消费水平并不低[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9 刘黄;政府和企业储蓄率影响经济失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10 记者 龚雯 朱剑红;周小川——结构调整的最优选择是扩大消费[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宋明月;不确定性、居民家庭储蓄与消费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邵旭方;基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我国城镇家庭金融行为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2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5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方皓然;预期寿命增长与人口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4年
7 邓会娟;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刘妍君;内生储蓄率视角下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动态CGE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周威;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与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王俊丹;家庭收入与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5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5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