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变局与两岸经济一体化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变局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球经济变局与两岸经济一体化 11087字 投稿:梁阕阖
全文10页 共11087字
北京数字学校的开通为北京中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态环境。它给中小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所需求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同时也给全市参与数字学校课程录制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在信息时代专业化成长的好机会。信息社会要求我们的…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6项改革任务之一,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深入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
作者:张冠华
台湾研究 2014年04期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4)02-0001-102008年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结束过去长期“间接单向”的不正常格局,初步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但随即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产生一系列深刻变革,两岸经济各自也步入重要转型升级期。发展环境剧变,两岸传统贸易、投资格局发生一系列重大调整,两岸经济竞合步入新阶段,需要两岸确立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更高目标来加以应对。
一、全球经济变局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再平衡等深刻变革仍在发展,其对两岸经济的影响持续深化,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1、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推动两岸贸易与投资的传统动力发生转换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正产生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前,发达国家过度杠杆化、自由化,尤其“去产业化”和经济虚拟化成为美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造成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财政和国际收支维持双赤字,而新兴市场享受了由此带来的外需和外资,形成了出口导向、投资主导、信贷驱动的不平衡发展模式。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对全球经济进行强制性再平衡,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采取再工业化、出口倍增、减少消费等转型政策,并配合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新兴经济体则需依靠扩大消费与内需来消化因出口减缓造成的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问题因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资金流入、信贷扩张等因素并未有效缓解。近来在发达国家饱受金融危机之痛后,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感受到全球贸易再平衡、资本再平衡、经济增长再平衡与社会再平衡之痛。从贸易再平衡看,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额在金融危机后收窄,欧盟已从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新兴经济体包括两岸的出口减缓成为趋势。在资本再平衡方面,近来由于美联储终止QE预期升温,国际资本正改变金融危机后大举流入新兴市场态势,呈现出回流发达市场的“资本再平衡”态势。这种贸易与资本的再平衡,也促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间的增长再平衡。2013年开始,美欧呈现经济回暖与复苏态势,海峡两岸及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速则明显回落。按照2013年10月IMF的预估,2014年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将由1.2%增加到2.0%,新兴经济体则仅由4.5%提升至5.1%,而且新兴经济体的中期前景转弱,整个新兴亚洲的经济增长率将在2014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维持在5.25%①。
全球经济出现再平衡过程,拉动两岸贸易与投资的需求结构随之发生重大转换。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加工制造业梯次向大陆进行规模性转移,拉动两岸贸易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并形成中国台湾接单—日本进口—中国大陆生产—销售欧美的生产需求网络,两岸贸易中加工出口贸易比重偏高,约高出大陆总体加工贸易比重的一倍以上。但全球贸易再平衡过程,减弱了欧美市场进口的增长势头,传统上拉动两岸贸易特别是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市场动力迅速弱化,直接导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两岸贸易增速降低。2008年到2012年,两岸加工贸易比重从63%快速下降至50.1%,一般贸易比重从24.4%上升至30.4%,其中大陆自台湾一般贸易进口从19.3%增长到27.3%(图1)。两岸贸易方式的快速转变,更多是因为加工贸易增速的下滑。今后随着大陆经济转型与内需扩张,大陆内需市场拉动的一般贸易增长将成为两岸贸易的主动力。
图1 2008-2012年两岸贸易方式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2、两岸各自经济转型升级,正在深层改变两岸经济合作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深刻变革及再平衡,促使两岸各自经济步入一个新的转型升级期,并正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海峡两岸经济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但经济发展方式有相同之处,即出口占GDP比重高,主要依赖欧美市场。在出口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形态下,同时存在着内需较弱、社会资源向出口部门集中、经济结构与贸易结构低端趋同等现象。面对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两岸都面临新一轮“痛苦转型”,即两岸均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以扩大内需增加内生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对全球产业新一轮调整。同时还需要相应的财政、金融改革开放,以应对发达国家终止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
大陆自“十一五计划”开始谋求经济发展方式由倚重外需与投资向内外需、投资与消费均衡发展转型,全球金融危机后制订的“十二五计划”强化了这一经济转型升级战略。中共18大进一步提出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内需市场规模。在产业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在对外经济方面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同时,加快走出去战略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从大陆实际经济运行情况看,在总体经济增长趋缓的同时,一些结构转变的积极因素开始呈现。如2013年大陆GDP仍实现7.7%的增长率,消费需求对GDP贡献提高到50%;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达到53.73%;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超过上年;经济发展的结构趋于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高②。
台湾当局也着眼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三业四化”(即“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的转型升级方向,实施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智慧性产业及十大重点服务业等发展方案;加快推动对外经济合作协议签署,为此积极实施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并师法美国再工业化做法鼓励台商回流。这些转型策略中长期将产生积极成效。但近期而言,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增大: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内需扩张停滞,2000年-2011年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以上;2000年到2012年实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萎缩67%;以实质产值计算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增反降出现逆调整;实质薪资不增反降;出口竞争力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下降③。
两岸经济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总体经济发展阶段上,台湾已处于服务业社会,大陆则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向服务业社会转变的时期,两岸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仍高度互补。但从制造业发展看,大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与产业体系的日趋完整,以及近十多年台湾制造业升级速度的减缓,将使两岸制造业的趋同性增强而服务业的互补性增大④。此外,随着大陆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转变,台商越来越难以继续将大陆作为“加工厂”,而须将大陆作为拉动外需的最重要市场之一。而要扩张大陆内需市场,除了加紧落实ECFA外,还要视台湾能否尽快转变代工制造为主的方式,建立和提升品牌,加强大陆通路布局。而从国际产业发展及转移的新趋势观察,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更注重用科技引领经济发展,重返高端制造业,全球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可能由此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也将给两岸带来新的挑战,如新型贸易保护的风险加大,世界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路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⑤。这些重大变化,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既有路径与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也给两岸产业发展与合作提出新要求。
3、两岸政经互动更加密切,经济合作渐入“深水区”
2008年后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由过去的“间接单向”走向“直接双向”,到2014年初两岸两会经过十次协商签署了21项协议,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与实施,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初步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随着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货物贸易协议的加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正进入自由化推动时期。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扩大,两岸政经互动更加密切,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过程中的非经济障碍因素更多浮现。
从政治因素看,当前两岸互信呈现良性互动势头,但经济合作的深化开始对两岸政经互动提出新要求。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虽然签署,在大陆释出重大利益的情况下,在岛内仍遇到顽强政治阻力未如期通过和实施,反映了岛内政治生态及部分利益群体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抗拒力增大,两岸经贸政策进一步开放受到强力牵制。同时,两岸经贸政策互动也出现一些新的微妙变化,台湾方面对陆资的新一波开放仍未见行动,在吸引台商回流方面的举措则相应增大;同时,两岸经济合作以及两岸各自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步调与目标也不尽一致。而两岸局部产业竞争性的趋强,对两岸产业进行合理分工、产业政策与规划的协调对接等更高层次的制度化安排提出新要求,也需要提升两岸的互信程度。
从利益因素看,两岸经济合作在给两岸带来更多共同利益的同时,局部领域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也趋于多元化与复杂化。如两岸经济合作产生的利益在岛内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分配并不一致。在未来两岸互降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的ECFA后续协议推动进程中,两岸同质性产业、企业因利益不同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岛内民意认同度最高。但今后若两岸经济竞争性增强,可能会影响两岸民意特别是岛内民意对两岸关系的态度与看法。2012年台湾《联合报》的相关调查显示,38%的岛内民众认为台湾与大陆呈现竞争状态,29%认为两岸既竞争又互利,25%认为两岸经济关系互利居多⑥。这种岛内民意走向若成为趋势性看法,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是值得关注的警讯。
二、两岸经济关系步入重要转型期
随着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两岸贸易、投资正在改变传统发展轨迹,进行一系列新的重要调整。
1、两岸货物贸易增速趋缓,相互贸易依存进入平台期
2008以来,两岸贸易增长基本结束过去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增速放缓。除2010年出现恢复性高速反弹以外,两岸贸易增速已下降到个位数水平(图2)。2013年两岸贸易统计出现较大差距,按大陆统计,1-10月两岸贸易额为1642.8亿美元,同比上升21.1%,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336.8亿美元,同比上升16.5%;自台湾进口为1306亿美元,同比上升22.3%。而台湾方面统计,1-10月两岸贸易额为1026.1亿美元,增长1.5%;其中对大陆出口674.0亿美元,增长0.7%;自大陆进口352.1亿美元,增长3.0%⑦。台湾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再包含经香港转出口大陆的估计数据,规模偏低。但从增速来看,对照2013年两岸经济及总体贸易增长状况,台湾方面统计的贸易增速相对符合实际状况。
图2 两岸贸易投资增长率
资料来源:商务部台港澳司
两岸各自对外贸易在2008年以后也出现重要变化。尤其在海外市场占有率方面,大陆结束了海外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态势,在欧美市场占有率趋于稳定甚至略降,在东盟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台湾海外市场占有率则是稳中趋降,2008年后除东盟外其他海外市场占有率又有下滑(图3)。同样的,两岸贸易占台湾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之中,尤其大陆自台湾进口比重由2002年的12.9%逐步下降至7.3%(图4)。
图3 海峡两岸海外市场占有率变化
资料来源:台湾“陆委会”,《两岸经济统计月报》,2012年。
图4 2000年以来两岸贸易占双方外贸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台湾“陆委会”《两岸经济统计月报》。
2、两岸投资结构快速转变
在投资方面,2009年以后两岸实现了双向投资的历史性突破。但从趋势看,2005年后台商赴大陆投资规模趋于稳定甚至下降。2000年以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实际金额占大陆吸引外资比重,下降一半以上(图5)。同时,2010年两岸签署ECFA以后,随着两岸服务贸易早收清单的开放以及两岸金融合作的加快,台商赴大陆投资服务业比重快速升高,非制造业比重从2008年的不足20%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42%(图6)。台商大陆投资规模的相对稳定和趋缓,以及投资的产业布局由制造业向服务业逐步转变,使两岸货物贸易增长动能相对减弱。
图5 台商大陆投资实际金额及占外资比重
资料来源:商务部台港澳司
图6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台湾“投审会”,。
大陆对台投资自2009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到2013年12月底,台湾累计核准陆资投资件数共483件,投资额共8.64亿余美元。其中2013年核准陆资共141件、投资额3.61亿余美元,分别增长2.17%、10%。由于大陆投资在岛内仍受诸多限制,在两岸已签署ECFA的情况下与一般外资待遇相差很大,大陆对台投资规模4年多来远低于预期,在大陆实施“走出去”战略而对海外投资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大陆对台投资与整体对外投资规模相差悬殊,仅2013年大陆非金融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即达到了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3、两岸产业竞合进入新阶段
2008年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开始起步。先是台湾提出两岸产业“搭桥专案”,以“一产业一平台”建立两岸产业合作新模式⑧,得到大陆积极响应,两岸成立相应平台进行对接。2009年10月,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将此方式定义为“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一起参与”的新型产业合作⑨。2010年两岸签署ECFA,将产业合作列为重要内容,并在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中专设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予以推动。2011年两岸两会领导人在第7次商谈中达成关于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共同意见,并选择LED照明等5项作为试点合作项目。2011年10月和2013年11月,两岸分别在昆山和新竹召开了三届产业合作论坛,两岸产业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初步形成。
但同时,在产业总体互补的态势下,两岸部分产业领域发展趋同性增强。尤其在制造业结构上,随着大陆工业升级速度加快和产业体系的日益完整,在部分制造业领域与台湾产业的同质性、竞争性趋强。如面板业曾是两岸典型的互补产业,2008年台湾面板出口大陆的比重高达70%以上,但过去两岸面板业并没有形成稳定密切的产业链⑩。大陆近年来大力发展面板产业,到2015年大陆平面电视机面板自给率可望达80%,两岸面板业在大陆市场上出现一定替代性难以避免。同时,两岸产业政策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上也有趋同,如大陆“十二五规划”重点推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提出的“六大新兴产业”有很多重叠。两岸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两岸同类产业的影响也产生不同效果。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大陆一些产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对台湾同类产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和冲击(11)。这种态势,是过去30多年间两岸经济交流所少见的。在2013年11月举办的紫金山峰会上,萧万长先生提出,两岸产业分工从过去互补大于竞争,逐渐转变为竞争大于互补,造成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等问题(12)。虽然总体上两岸产业互补性仍大于竞争性,但局部领域的竞争更多出现在台湾的优势产业方面,台湾方面对此的感受更为明显。
三、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共同应对全球变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两岸经济关系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是国际经济变革、两岸经济转型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面对全球经济变局,两岸境遇相似,通过加强合作共促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两岸同时还有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下深化经济合作的重大机遇,尤其ECFA等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与推动,搭建了一个通过合作为两岸注入新的内生增长动力、促进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要看到,ECFA仍属于自由化程度不太高的框架协议,解决当前两岸贸易投资动力不足、两岸产业发展趋同与局部竞争性问题,以及协调两岸复杂的利益关系与分配机制、增加两岸互信尤其是建构经济与产业互信机制等,以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目标、机制、平台水平是不够的。两岸应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更高目标与视角布局,逐步构建共同大市场,以扩大两岸市场内部需求,注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推动经济一体化和各自经济转型中探索和确定彼此功能定位,促进两岸产业合理分工整合布局,增加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对接,实现彼此包容和均衡发展,才是应对全球经济变局、解决两岸经济关系面临的深层问题、走出“深水区”之道。
同时,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对于两岸共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也有重大意义。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发生的深刻变革,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发生重要影响,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势头也在加快,这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应对全球变局面临的重要议题。尤其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进程加快。根据WTO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5月APEC内部成员间已生效的FTA达到46个,其中除了4个仅包括商品的FTA外,其余均涵盖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内容。而当前影响最大的多边FTA主要有三个,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众多的双边与多边FTA,从其架构、内容到战略目标各有不同,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进程,对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产生明显影响。
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各国为加快各自经济转型与升级,均从不同角度与利益出发,将推动和加入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扩大外部需求、参与制订新贸易规则、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的重要凭借。
2009年11月,美国宣布参加TPP谈判。美国强调要建立一个高标准、体现创新思想、涵盖多领域和范围的亚太地区一体化合作协定,很快成为TPP谈判的主导者。从金融危机后全球再平衡角度看,美国推动TPP的建立,与建构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有利于美国经济转型的新全球贸易规则密切相关。从TPP已经透露出来的信息和主要内容来看,美国正引导全球贸易规则沿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货物贸易将进一步与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国内事务挂钩,削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优势,提升本国产品的贸易地位;第二,服务贸易是美国最大优势和贸易顺差来源,促进服务贸易与加强投资保护将是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重点;第三,否定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原则,美国式“市场至上主义”将成为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基本理念(13)。这些新贸易规则的推动,显然是以美国经济利益为核心,为其再工业化、出口倍增等经济转型举措服务的。
RCEP于2012年11月20日由东盟和中、日、韩、澳、新、印等16国正式宣布启动,旨在建立一个先进的、综合的、高标准且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RCEP已于2013年5月在文莱启动谈判,2013年9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第二轮谈判,2014年1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第三轮谈判,力争2015年底完成谈判并进入实施阶段。RCEP有助于解决东亚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目前,东亚地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今后需要优化地区经济流通水平,提高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潜力。东亚地区经济的一大优势是结构差别和互补性强,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区内开放体系,可以扩展区内经济增长的空间,提升区内需求的再生能力;同时,创建东亚区域性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也是深化东亚区域内生产网络与加深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备条件(14)。因此,RCEP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区贸易和投资便利度,通过降低关税扩大区域内消费市场,促进各国和地区均衡参与地区生产链,提升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东亚经济“自我循环”能力,将东亚地区由“加工工厂”转变为“最终市场”,这将成为各成员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冲击的重要途径(15)。不过,RCEP能否于2015年顺利完成谈判,将端视能否调和RCEP与谈判成员国现已签订的FTA/EPA之间的巨大差异、能否克服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的实际困难等重大挑战(16)。
对于两岸而言,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已成为扩大开放、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经济战略。中共18大报告确定,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大陆已同台港澳地区、东盟及新西兰等10个贸易伙伴签署ECFA、CEPA或FTA协议,正在谈判中的还有RCEP、中日韩FTA等6个双边和多边协议。而台湾除已签署两岸ECFA及和新西兰、新加坡的经济合作协议外,还提出加入TPP、RCEP的目标。从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利益、难易程度等因素看,加快推动ECFA后续主要协议的商谈与实施,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应成为两岸的优先目标。关于两岸经济合作与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早在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发表的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中即指出,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博鳌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时,再次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务实探讨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为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因此,以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双方优先目标,应作为促进两岸经济转型升级、全面解决两岸经济关系面临的深层问题、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石。一是两岸互为最重要贸易、投资伙伴,且已签署ECFA,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已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与制度化、机制化平台。目前中国大陆正加快进行RCEP、中日韩FFA尤其是中韩FTA的商谈,东亚各国尤其是韩国,着眼于扩大进入中国这个东亚最大的市场,将与中国签署FTA置于更重要和优先的位置。如果两岸能够尽快完成ECFA后续主要协议的签署并和实施,对台湾先行扩大大陆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两岸增加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冲击的能力。对于大陆而言,通过两岸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服务业合作,有利于促进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大陆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结合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基于此,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已成为大陆迄今服务业开放幅度最大的举措。而台湾通过两岸经济一体化,将有效扩大服务业的外部需求,大大增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随着大陆内需市场的逐步扩大与大陆台商的转型升级,大陆将成为台湾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最终市场,为两岸贸易投资增加自我循环的新动力,经济一体化的效益将更为明显。三是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助于解决两岸经济、产业与贸易结构趋同而产生的竞争性问题。推动两岸高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将大大提高市场机制对两岸要素配置、产业布局的主导性作用,实现两岸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合作,有利于建构协调两岸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机制与平台,促进两岸产业合理分工体系的形成。从宏观层次看,两岸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形成彼此互补的功能与角色定位,有利于实现两岸经济的包容、协调发展。四是两岸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不同于两岸参与的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有明显的两岸特色。推动两岸特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促进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两岸参与开放程度更高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提供一定的准备期和缓冲期,台湾并可通过大陆参与相关的区域与次区域合作。在两岸经济一体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两岸可以适当方式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这也有利于两岸携手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新经贸规则制订过程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注释:
①IMF,《世界经济展望:转型与紧张》,2013年10月,。
②《郭同新:全面准确认识国内生产总值7.7%的增长速度》,参见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4年1月21日。
③叶万安:《闷经济的探源及化解之道》,台湾《台湾银行家》2013年11月号。
④李保明,周小柯:《两岸产业结构比较与产业合作方向选择——基于1994-201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台湾研究》2013年5期。
⑤南开大学产业经济课题组:《新国际产业转移、新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发展转型》,《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3期。
⑥《联合报调查:38%认两岸经贸趋向竞争》,台湾《联合报》2012年9月23日A①版。
⑦台湾“陆委会经济处”:《两岸经济交流统计速报》2013年10月,台湾“陆委会”网站,。
⑧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网站,。
⑨《王毅在2009两岸关系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台湾网2009年10月26日。
⑩尹启铭:《救面板,政府不能一错再错》,台湾《中国时报》2013年12月4日A(14)版。
(11)林铭贵:《两岸产业合作的合理分工与布局》,台湾IEK,2013年7月31日。
(12)《企业家峰会萧万长:两岸竞争抵销力量》,台湾《中国时报》2013年11月5日A(13)版。
(13)樊永明,沈沉:《TPP与全球新一轮贸易规则制订》,《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5期。
(14)张蕴岭、杨宏恩:《东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前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5)姜文学:《TPP在重塑国际贸易秩序中的双重功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2月。
(16)贺平、沈沉:《RCEP与中国的亚太FTA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作者介绍:张冠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683(2014)02-0001-102008年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结束过去长期“间接单向”的不正常格局,初步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但随即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看起来有些形而上学,其实把它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表述就是培养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其内涵看,培养目标应该是多维的。那么,如何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让我…
中图分类号:D676.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4)05-0005-05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区议会是香港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
一、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思考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实际中应该如何操作?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参加了“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变局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