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约束对能源强度的倒逼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碳生产率 能源强度 倒逼机制 双重效应 出处:《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低碳约束与能源强度这一基本关系出发,理论上阐释了碳生产率对能源强度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生产率约束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轨迹呈"U"型曲线,就中国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碳生产率将有效遏制能源强度的攀升。但随着节能成本的递增,碳生产率约束所带来的"节能"边际效应正逐步削弱。此外,碳生产率的约束将有效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扭转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能源强度的作用效果;其次,碳生产率引致的技术创新对能源强度存在反弹效应;最后,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措施之一,低碳约束对FDI的技术外溢及资本积累具有加速效应。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aints from low carbon and energy intensity theory to explai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on energy intensity. On this basis, 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2000-2014 years China provincial pane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productivity constraints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energy intensity track is "U" it China curve, current and actual condition, carbon productivity will effectively curb the rising energy intensity. But with the increasing cos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productivity constraints brought about by the "energy saving" marginal effect is gradually weakened. In addition, carbon productivity constraints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for the effect of torsion energy intensity; secondly, carbon productivity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rebound effect of energy intensity; finally,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energy intensity One of these, low carbon constraints can accelerate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FDI.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功能主义的政府R&D经费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研究”(71303029)
【分类号】:F1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勋;曹梓珞;;能源强度演变的倒U型规律与我国节能降耗内在动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6期
2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1期
3 何建坤;张希良;;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J];中国软科学;2006年04期
4 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5 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7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8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10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冬宜;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214个国家应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7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1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