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识别及分异特征
本文关键词: 集约型与粗放型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 判定模型 城市群 出处:《经济地理》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构建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界定模型,对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定分析。研究发现:(1)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包括1990—2000年的粗放增长期,2000—2004年的绝对粗放增长期,2004—2006年的粗放增长期以及2006—2014年的波动增长期,2014年中国城市群生产率增长率占经济增长率的比重达到0.65,处于集约增长阶段。(2)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在空间上可划分为集约型、粗放型及绝对粗放型三种类型,经济增长集约型城市群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粗放型城市群主要位于中部及东北地区,绝对粗放型城市群均位于西部地区。(3)技术进步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4)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呈强相关,随着城市群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会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Abstract]:Based on the DEA-Malmquist method, the definition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4 is judged and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4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cluding the extensive growth period from 1990 to 2000 and the absolute extensive growth period from 2000 to 2004 and the fluctuation growth period from 2006 to 2014,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reached 0.65 in 2014, which was in the order of intensive growth. Paragraph 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can be spatially divided into intensiv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extensiv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absolute extensive type. The economic growth intensiv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and the extensiv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 regions. Absolute extensiv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main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eastern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 while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ively small. (4)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lev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will gradually chang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2016A3650)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元坤;从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J];当代财经;2000年11期
2 朱晓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与对策[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康爱荣;试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李宗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索历程述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王乾;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与对策[J];技术经济;2000年06期
6 晁永国;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7 李义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的创新成果[J];经济学家;2001年03期
8 周永娟;党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索历程及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贝瑜,时学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略论[J];山西统计;2001年08期
10 洪艺芬;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厦门科技;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邵平;陈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若干辩证关系[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2 谭仁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认识问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3 刘永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两个问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潘石;李贺军;;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跨越[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孙德华;杨漾;;全面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含义[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6 冯子标;;革新资本观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7 宋冬林;金成晓;;从制度变迁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杨继瑞;;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9 姜兰;李玉峻;;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种表述及其含义[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10 宣红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识上的几个模糊点[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项紧迫任务[N];伊犁日报(汉);2006年
2 广西财经学院副院长 黄晓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N];北京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马会;推动三个领域改革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王力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降耗增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样的提法不一样的内涵[N];河北日报;2005年
6 本报评论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菏泽日报;2005年
7 邓兰卿;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梦奎 谢伏瞻 李剑阁 课题协调人:李善同 卢中原 候永志 执笔:张军扩 李佐军 赵怀勇 刘培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N];经济日报;2005年
9 于新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及主要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关键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宁夏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宗兆礼;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邱竞;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杨斌;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津鹏;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内涵及其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韩孟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探索[D];四川大学;2006年
4 白辰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岩;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测量与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吕伟;济南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鹿璐;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失业风险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8 张若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9 董玉迪;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财政收入风险[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10 段志红;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21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2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