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革命对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上)
本文关键词:IT革命对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容提要]it(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导致了工业生产力在全球范围重新配置与产业地区结构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日益成为重要角色。it革命加快了劳动力与科技人才在不同产业、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并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从长远看,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产生一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消耗较少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既包含着经济循环的因素,又包含着it(信息技术)泡沫破灭的因素,因此是“雪上加霜”。但是,it泡沫的破灭并非意味着整个it革命是“一场虚幻”。在it革命兴起过程中,一些人产生了对it的过高或过急的期待,或者认为it无所不能,或者认为it的效果会立即全面渗透到生产、流通与消费活动之中。而当这种过高或过急的期待未能兑现时,一些人又迅速走到了反面,产生了对it的过度失望或贬低,从而导致了股票市场、特别是it有关产业的股市的震荡。
尽管美国经济减速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发源于美国的it革命正在世界范围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黄金时期”不同的是,美国在it革命方面“一枝独秀”、独享创业成果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各国利用it革命机遇追赶美国的时期已经开始。在此背景下探讨IT革命对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一)it的普及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it革命带来的最重要的好处是:广大企业可通过利用it来促进其财务、会计、销售、采购的合理化与简化,改进同交易对象之间的订货、接单以及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过程,提高库存管理与生产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it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首先体现在it产业(或“it生产产业”)自身,然后向应用it的传统产业(或“it应用产业”)扩展。然而,要获得利用it的上述好处,必须把对it的应用同企业组织革新与经营革新结合起来,通过减少设备运行与库存的波动以及其他各种浪费,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
it命唤起了人们对计算机、因特网设备、应用软件以及各种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促使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及通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从而有力地刺激了企业的设备投资,也刺激了个人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美国商务部于1999年6月发表的报告(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显示,1990—1997年,凡积极利用it产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4%,而对it利用不够积极的产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1%,其结果,整个产业(除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又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统计,美国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85—1994年间年均增长1.4%,在1995—1999年间年均增长2.5%,最近4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显然加快。而2000年初发表的《美国总统的经济报告书》认为,1995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加快增长的理由是:资本的深化(capital deepening)、劳动力的质的变化、计算机的质的提高。尽管上述报告忽视了1995年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加快当中存在着“经济循环的因素”,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加快当中确实存在着结构性的因素。即使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大幅度减速,导致劳动生产率出现一时的负增长,也不能否认it革命确实对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起到了结构性的加速作用。
纵览世界各国或地区,可看到it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果不仅体现在it革命发祥地——美国,而且也日益波及到其他积极导入it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均观察到it化对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尽管从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但it带动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增长这一趋势并未改变,并将对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产生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信息化从it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两方面促进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
在供给方面,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个人电脑及各种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软件及数据库、各种信息服务产业,即生产it产品的产业迅速发展,在各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日益提高。在积极发展it的国家,it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明显提高,这种情况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1995—1999年美国it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1/3(见表1),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贡献率还要大。
表1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单位:%)
实际增长率
4.2
3.3
3.5
4.7
4.8
5.0
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
0.8
1.0
1.2
1.3
1.3
1.6
其他产业
3.4
2.3
2.3
3.4
3.5
3.4
信息技术产业所占比重
19.0
30.0
34.0
28.0
27.0
32.0
注:此处的“实际增长率”指国民总收入(gdi—gross domestic income)。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资料,转引自[日]佐佐木斯密斯三根子:《因特网的经济学》,东洋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it产业作为it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为it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it产业就没有it革命。但是,就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而言,it应用的分量要比it生产的分量大得多:it生产是局部,而it应用则是全局;it生产的主体仅是若干个产业部门,而it应用的主体则是整个社会、整个民众。
随着it日益向传统产业渗透,造就出一批依靠it支持而面貌一新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部分传统产业(例如金融业)利用it的程度之高,甚至可称之为“it化”产业。显然,it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也会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尽管这种效果一时还难以通过统计数字加以判明。
传统产业的it化导致各产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发生深刻变革。例如,组装企业可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或互联网从世界各地采购零部件,而不再需要依靠传统的零部件承包企业,从而导致原有的、金字塔形的产业系列化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并导致一部分承包企业劳动者失业的增加,然而,一部分新兴产业(例如服务业)又会成为这部分失业者的“吸收器”。
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以及其他不少国家发生了所谓“网络泡沫”破灭现象,大批没有实物经济根基的电子商务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这个事实表明,即使是新兴的it产业也不能逃脱“成长的烦恼”和经济循环周期的制约。
(三)信息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全球市场经济的竞争,并导致工业生产力在全球重新配置与产业地区结构的变化
由于it革命的进展,在现实空间全球化之上,叠加了一个虚拟空间的全球化,后一个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将比前一个全球化更为迅猛,并有力地推动前一个全球化即现实空间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将进一步加快。而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将不得不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迄今有赖于地缘空间或地理位置的竞争优势将会逐渐丧失,你不得不一面盯住地理商圈里的竞争对手,一面盯住不知道会从地球上哪个角落冒出来的“虚拟商圈”里的竞争对手。
it企业的高增长速度也是使竞争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微软公司”只用了25年就夺得通用电气公司作为世界价值最高的公司的地位,而网络设备企业“思科公司”却在不到微软公司一半的时间里实现了同样的目标。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竞争是以上百年的时间决胜负,那么,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竞争则是以10—15年的时间决胜负。现在的企业竞争既有“大鱼吃小鱼”,也有“快鱼吃慢鱼”,一些在“九死一生”拼搏中脱颖而出、富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甚至兼并了一些缺乏进取心的大公司,但也有千百家昙花一现的网络公司随着it泡沫的破灭而销声匿迹。
在it等产业技术领域,跨国公司为争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而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并出现了个别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独占市场的现象。比如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wintel(微软与英特尔两家公司名称的合成)的个人电脑,都通过确立“事实上的标准”而夺取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利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围绕“事实上标准”的竞争不仅左右着一家企业的兴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因而在这种标准化竞争的背后往往有少数发达国家政府的插手和支持(例如数字电视广播、卫星通信、暗号化与复号系统等),同时“标准化”问题也成为跨国大企业开展合纵连横战略的一个重要动机,几家跨国大公司联手制定事实上标准的情况逐渐增多。然而,不能不指出这种仅仅凭借少数跨国大公司或少数发达国家的实力来确定全球标准的倾向存在着很大的弊病,因为照道理说既然是“全球标准”,就应当通过广泛、慎重的相互协商过程来建立。
在it革命的背景下,率先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一部分工业生产力向尚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仍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通过积极利用来自工业化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加快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已经从“一国行为”转变为“国际行为”,变成了工业生产力在全球范围进行重新配置的、世界性产业地区结构调整过程的体现。
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化则为跨国公司展开全球性经营与生产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这是因为互联网等的应用大大加强了跨国公司跨越时空限制的能力,使其规模经济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来。
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在信息化领域比在工业化领域要迅速、容易得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跨越正常的、循序渐进的技术发展过程而建立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等服务产业可观察到所谓“蛙跳发展模式”,比如印度、中国及中国台湾省等,通过通信卫星将当地的工作场所同美国的硅谷直接连接,利用时间差、成本差和地点差来开发更有竞争力的计算机软件。
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可利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成就,就不用等到把工业化搞好了之后再搞信息化,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实施一种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将两者融合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和修正工业化的“新追赶模式”。而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两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处理好维护国家主权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既坚持在物理空间的对外开放,又坚持在虚拟空间的对外开放,即坚持“两个对外开放”。
(四)信息化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流通业的“it化”,从而正在世界范围引起一场真正的“流通革命”
尽管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高科技股市的调整过程中,大批“dot.com”公司纷纷被淘汰出局,然而那些“拥有真砖实瓦的老牌公司”迈向电子商务的步伐依然强劲而稳健。可以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性巨大市场(或称全球性“数字经济”)正在形成,特别是钢铁、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都在积极建设本行业的门户网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市场——以web为基础的企业间(b to b)交易平台,开展有关产品、零部件的订货和接货、流通、维修、结算等各种商业活动,随着电子交易的发展,金融、商业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一些适合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品领域,企业与消费者(btoc)交易也有所发展。通过利用因特网,消费者可方便地超越时空限制而直接同生产者联系,因此即便是个人也能参加到全球性电子商务活动中来。但由于交货、付费、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b to c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便民连锁店发达的国家(例如现在日本共有4万多个便民连锁店铺),利用连锁店向附近顾客配送其通过上网订购的商品,发挥电于化与连锁化、虚拟店铺与现实店铺相结合的优势,可望成为促进b to c交易的一个途径。
著名的戴尔电脑公司开展“网上销售”的成功事例表明,利用互联网开展b to c交易是可以绕过传统中间商的,这预示着在it革命带来的冲击面前,批发零售业将经受很大冲击。但是,从近几年美国流通业的发展看,it革命不仅没有挤垮流通业,反而使流通业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对美国整个产业生产率增长作出最大贡献的产业。这是因为流通业把制造业或消费者承担的一部分功能接了过来。比如,美国的制造企业为了强化其“核心竞争力”,而把次要的、自身不具优势的工作或部门全都包给外部企业去做。流通业的发展正好适应了制造企业实施“外包”的需要。
it革命正在使物流业的重要性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在流通三要素(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之中,只有信息流和资金流才可能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流动,至于物流则仍需在铁路、公路、仓库等“现实空间”内运行。换句话说,构成流通环节的两大侧面——商流和物流中,互联网仅能作为商流的载体而无法作为物流的载体,当然互联网可发挥提高物流效率的作用。
鉴于这个原因,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这个“中间环节”不仅不会被省略,而且还会加强,特别是预计到今后一个时期一部分批发零售企业将由于互联网普及而退出经济活动的舞台,物流业将为一部分“退出”的商业企业代行其物流功能,从而获得进一步扩大。在中国,邮政系统可望成为发展电子商务所需物流的一种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的发展可导致交易成本的节约(见表2)。据专家测算,航空航天、钢铁、造纸、通信、媒体广告等领域可削减成本的10%,电子器件、机械、林产品、货物运输等领域可削减成本的20%。如此显著的削减成本效果如在日、美、英、德、法5国得到充分发挥的话,即此一项可使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大约0.25%。又据日本的专家估计,在一国的gdp中,交易成本的比重占到大约40%,而普及电子商务快的行业可节约大约40%的交易成本。
表2 电子商务带来的削减交易成本的效果 (单位:美元/每次交易)
飞机票
银行业务
付账单
人寿保险
软件
传统方式
8.0
1.08
2.22—3.32
400—700
15.0
电话
-
0.54
-
-
5.0
互联网
1.0
0.13
0.65—1.10
200—350
0.2—0.5
成本削减率
87%
89%
71—67%
50%
97—99%
资料来源:oecd资料(1999),转引自[日]土志田征一、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编:《日本的it革命》,日本经济新闻社,2000年版,第175页。至2007年,网上购物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达到大约30%。然而,在今后几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商务仍将处于艰难创业的初级阶段。预计在个人电脑普及率较低、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其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可能得益于上网终端“多元化”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手机的升级换代,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利用手机、数字电视等上网的“网民”将会越来越多。1998年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终端上网的人只是所有上网者的6%,估计到2002年这个比例将增至36%,同年全世界手机等便携式终端将增至5600万部。上网终端的“多元化”(个人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将有力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
对于实行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施电子商务已不是一种“选择”(搞或不搞,搞多或搞少),而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你必须面对迅速扩大的、通过互联网展开的跨国交易,你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以电子商务武装起来的交易伙伴,包括进入你的国家的外资企业也将纷纷转向电子商务。美国一些著名的零售商已经表示,除非供货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手段与其连通,否则将不接受供货。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到2003年电子商务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25%。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如果你不推进电子商务就无法同国际接轨,最终甚至将无法开展对外贸易。中小企业则可能通过利用电于商务而获得更加公平的国际竞争机会。
在电子商务方面,“商务模式专利”问题日益引起注意。现在,美、日等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纷纷抢注所谓“商业模式专利”,特别是美国在很多电子商务运作手段上都拥有专利,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例如亚马逊公司的“鼠标点击模式”已被作为知识产权受到保护。其实这些商务模式大多不过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简单“点子”而已。可是在多数交易模式都受美国专利控制的情况下,其他国家要运作电子商务,必须付给美国专利费方能采用。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可以考虑的暂时性解决办法是:或者缩短专利保护期,或者象征性地少收一点“专利费”。
(五)信息化加快了劳动力与科技人才在不同产业和职业、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流动,从而大大改变劳动市场的面貌
信息化一方面导致新产业的雇用增加,另一方面导致传统产业的雇用减少,从而加快了劳动力与科技人才在不同产业和职业间的流动。但这种流动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从传统产业中被“挤出”的多余人员往往不能很快适应新产业的要求,因此,为适应职业变换的再学习、再培训变得十分重要。信息化既导致雇用增加又导致雇用减少,这两种相反效果在数量上的关系(即哪种效果能抵消相反效果而有余),与各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改革的顺利与否大有关系。在产业结构升级及改革搞得不顺利的国家,可引起失业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it革命的迅速进展,积极推进it革命的那些国家、特别是走在it革命前列的西方国家仅靠国内科技人员已无法满足对it等高科技人才的急剧扩大的需要;同时在信息社会中人才的价值进一步“升值”(比如在it领域,水平最高的软件开发人员能做的工作相当于一般人员的500%甚至1000%,而在传统工业领域,技术最好的工人比一般工人只能多生产20%或30%的产品),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人才的争夺成为人才竞争的重点。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国境”门槛大为降低,使当今这个时代成为人才和企业选择国家的时代。如果人才和企业觉得在一个国家有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施展才华,就会在这个国家呆下来;反之,,他们就会很快地另找出路,另谋高就。
这意味着信息化和全球化大大加快了劳动力与科技人才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而哪个国家能从这种流动中获得更大好处,则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移民、留学生政策等。总的来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而在人才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并已经获得了巨大利益。但是,一个国家对人才的“吸引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其富有程度,比一国的富有程度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成长的机会;普遍的道德水平;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等等。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国的“官员和民众的道德水准”意味着极为重要的“投资环境”。因此,对于长期作为“人才流出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努力改善本国的形象和魅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祥和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即使曾经蒙受人才大量外流的损失,也完全可能期待获得人才回流和人才流入的好处。
不能不指出,当今世界确实存在着越是发达国家越能吸引人才,越是落后国家越留不住人才的倾向。发达国家不能一味地为本国私利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争夺(比如近年来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相继修订法律等,以便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更多人才),而必须同发展中国家共商如何防止人才分布的“两极分化”问题。为此值得讨论的课题有:发达国家如何以政府开发援助等方式为它们占用发展中国家所培养的、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才提供补偿;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同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远程教育方面开展合作,增加发展中国家不出国的“留学生”的比例以缓解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等等。
本文关键词:IT革命对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5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