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外贸政策调整(上)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外贸政策调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外贸政策调整(上)
2013-4-8
摘要: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作为世界经济失衡最重要的两方,美国和中国的调整不但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政策调整产生溢出效应。在当前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逐步向进出口平衡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这不但可以为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做出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后,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大风险,这直接导致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危机之后,各国逐渐意识到了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重要性,作为全球经济失衡最重要的两个当事国,美国和中国的政策调整对于全球经济意义重大。然而从美国来看,危机之后美国实行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调整政策,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负面“溢出效应”。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避免美国情形的发生,逐步推行进出口平衡的外贸发展战略,这不但可以为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做出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原因
全球经济失衡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托(Rodrigo Rato)在2005年2月23日题为“纠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提出的,其将“全球经济失衡”描述为“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因此,观察全球经济失衡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当事方,第一个重要的当事国就是美国,失衡对应的是美国经常账户持续恶化,对外净债务不断累积;第二个重要的当事方就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失衡对应的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常账户盈余不断扩大和大量美元储备的积累。
从历史上看全球经济不平衡并不是今天独有的现象,世界经济一直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向前发展,平衡与不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也许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常态。然而本轮失衡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但失衡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失衡累积的规模非常大。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还比较小,1982年经常项目开始出现逆差,最高时经常项目占GDP比例只为3.39%。在经过几年短暂的调整之后,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开始有所收窄,甚至在1991年再次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不过这一趋势很快扭转,,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经常项目再次迅速恶化,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开始一路下探,2006年已经达到最低点近-6%,2007年开始缓慢回升,不过到2011年经常项目逆差占GDP之比仍超过3.1%。从经常项目顺差方来看,中国在1993年以前经常项目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且波动幅度较大,直到1994年,实施人民币汇率并轨之后才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7年,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占其GDP的比重最高曾超过10%,不过此后逐步下降至4%左右。日本和德国也是重要的经常项目顺差来源,最高峰时这两个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之比分别达到7.5%和4.8%。
图1:主要国家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2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经济学家们给出了许多解释。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从货币经济层面与外部平衡的关系出发,如Dooley等(2003,2004)从汇率制度方面的分析、Mckinnon(2005)等从美元本位方面的分析。具体而言,Dooley等(2004)提出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观点(也被称为DFG理论),认为亚洲的固定汇率区域作为新的外围国家,重建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由于外围国家常采取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策略,通过低估汇率、资本管制等政策实现对中心国家(美国)的持续盈余,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McKinnon(2005、2007)则认为,由于当今世界是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间的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以美元计价,这使得美国可以以本币形式向外国无限期借款以掩盖其相对较低的储蓄水平而无须“纠正”经常账户赤字。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的赤字不可能长达20多年之久。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则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黄晓龙(2007)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对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以及货币危机的影响,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和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支配地位,促进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大类是从实体经济层面出发研究一国内部经济因素与外部平衡的关系。如Eichengreen(2005)、Edwards(2005)、余永定(2006)等从储蓄投资差额角度出发,指出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美国存在巨大的储蓄缺口,中国等东亚这些外围国用其储蓄剩余为美国的储蓄缺口融资、支持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而造成,因此,中国与美国自身结构性因素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原因。Masaru等(2005)从全球分工格局的角度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是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在东亚,日本、韩国、台湾将高技术密集型中间品运入中国和东盟国家,由这些国家的低技术工人进行组装,然后将最终产品出口到美国。东亚国家采取的出口导向型战略与各国货币相对于美元的低估造成东亚国家经常项目盈余和美国经常项目的大量赤字。
此外,除了上述因素,其他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变量,也可能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比如基于不同国家的消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种种因素,不一而足。
二、全球经济失衡下美国的政策应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也就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前提下,美国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调整与那些贸易顺差国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中国这个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美国金融动荡、经济减速和美联储持续降息的背景下,美元汇率自2007年来呈现加速贬值之势。伴随美联储2008年首轮及2010年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的实施,美元供给过剩和全球性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凸显。
美元贬值的背后是建立在美国贸易持续逆差基础上的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在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核心并不是类似中国的“保增长”,而是促进充分就业。自从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高达10%左右,为促进就业,美联储采取了持续降息与实行两轮定量宽松政策,使得美元对欧元、日元、加元、澳元和人民币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出现全线下跌,美元贬值速度明显加快。进入2012年,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份的失业率从去年12月份的8.5%下降至8.1%,创下3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是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的最低点。这一方面说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控制失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政策调整初见成效。因此,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并不是被动地削减开支、减少经常项目的赤字,相反,却是积极地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最主要支付工具的便利,通过不断调整货币供应量来保证宏观经济的复苏。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直言不讳,“就业数据证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已变得越来越强劲,国会不应该做任何可能令经济复苏变糟糕的事情”。
来源:录入 《亚太经济》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外贸政策调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