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我国内外经济失衡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

发布时间:2018-03-21 03:45

  本文选题:经济结构 切入点:内部失衡 出处:《经济问题》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内外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顽疾"。尽管诱致内外经济失衡的因素多元化,且其作用机制、施力方向、影响范围及强度各不相同,但基于一般影响机理,可将其类型化为发展阶段性因素、经济体制性因素与宏观政策性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三类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政策性因子对我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贡献度最高。在未来的宏观政策选择上,为矫正经济失衡,有必要在法治规则框架下,通过"抓大放小、汲富保贫"来广开财源,并在严防财政风险基础上,深化实施有减有增的结构性减税降负政策,以及有扶有压、精准施力的结构性支出政策。
[Abstract]:The imbala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ucture is a "persistent disease" that restricts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the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imbala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y are diversifi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direction of exertion, the scope of influence and the intensity are different. However, based on the general influence mechanism,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development stage factor, the economic system factor and the macroscopic policy factor. Using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balan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policy factors contribute the most to the economic imbala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economic imbalanc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duce the economic imbala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drawing rich and protecting poverty" to open up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on the basis of strict prevention of fiscal risks, deep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uctural tax cuts and negative policies, as well as structural spending policies with support, pressure and precision.
【作者单位】: 山东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稳定税负约束下我国税负结构优化及操作路径研究”(15CJY071) 山东省重大财经应用课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财政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CJ-2017-14)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齐平;在全球经济失衡中孕育“中国共识”[J];协商论坛;2005年07期

2 严启发;;也谈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路径选择[J];中国金融;2006年08期

3 傅瑜;徐艳;何泽荣;;论全球经济失衡[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4 段平方;;美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年05期

5 刘镭;;美式暗算的世界经济失衡[J];科学决策;2007年06期

6 张礼卿;;从结构性的视角考察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金融;2007年12期

7 刘钻石;;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文献综述[J];亚太经济;2007年06期

8 刘钻石;;世界经济失衡的今昔对比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02期

9 郑文力;;全球经济失衡的东亚视角[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2期

10 王俊荣;;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威;陈继勇;;全球经济失衡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炳才;;国际经济失衡的另类解说[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Harry Clarke;;巨星的上升与陨落:经济失衡与全球环境限制(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张燕生;;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衡量及根源[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5 马先仙;姜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可持续性与解决途径——基于国际储备供求关系视角的研究[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绍东;;浅议中国经济失衡问题[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7 余振;;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及其可持续性——基于东亚视角的分析[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宝森;;美国的债务经济和全球经济失衡[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Vitaly Shvydko;;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10 庞德良;杨珩;;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失衡[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博华 吉敏斯;谁为全球经济失衡买单?[N];证券时报;2005年

2 记者 何馨;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失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通讯员 宋媛;中外专家研讨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莫莉;全球经济失衡的背后[N];金融时报;2007年

5 宋焱;对话磋商: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积极之道[N];金融时报;2007年

6 叶书宏;全球经济失衡谁之过[N];深圳商报;2009年

7 袁增霆;寻求把握经济失衡的标尺[N];人民日报;2011年

8 新华社记者 李明;为全球经济失衡找一把诊治的“标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徐欢;欧盟12国正遭遇严重经济失衡[N];证券时报;2012年

10 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丁学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访问教授 陈继勇;全球经济失衡根源[N];华夏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卢瑾;全球经济失衡:特征、机制及可持续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黄族胜;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国宏观经济利益[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胡渊;全球经济失衡调整路径、模式及其成本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14年

5 高倩倩;从市场角度看当前全球经济失衡[D];厦门大学;2007年

6 任嘉;欧元区宏观经济失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龚雄军;全球价值链与世界经济失衡相关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8 李芳;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危机的特征与原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媛媛;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贾亮;社保改革背景下的人口结构与经济失衡: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杨宏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利萍;全球经济失衡:基于结构角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珩;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08年

6 程仁杰;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经济合作[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倪殿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的失衡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范国和;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兴宇;世界经济失衡中的日本因素[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胡贤龙;全球经济失衡:劳动力全球化视角的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2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42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c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