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场域的旅游与民族文化认同
本文选题:全球化 切入点:旅游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全球化是目前人类所处的最具影响力的客观场域。以全球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旅游被视为民族文化应对全球化冲击而进行的本土重建。文章基于这样一种场域特征,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首先分析了旅游对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其次揭示了旅游活动中民族文化认同实现的内在规律,即是在原生性与传统性、商品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在对这一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先从旅游的角度探讨民族文化该如何开发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实现文化认同:一是合理选择文化,有效打造景观;二是合理选择旅游模式,保证群众经济利益的切实实现。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尝试以文化创意这种本土重建的更高形式来寻求文化的认同。
[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bjective field of human being at present. The impact of moder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globalization on traditional culture is great. Tourism is regarded as the native weight of national culture in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such a field fe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in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n reveals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tourism activities, that is, its originality and tradition.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law,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to adapt to globalization and realize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angle of tourism. Secondly, it is reasonable to choose the tourism mode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On this basi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e try to seek the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as a higher form of local re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西部地区政府主导型文化管理模式建构研究”(10YJA630098)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与文化治理研究”(2014G6111004)
【分类号】:F114.41;F592;G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年12期
2 何淑英;;语文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J];语文学刊;2007年18期
3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凝聚力——兼论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4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反思[J];阴山学刊;2009年01期
5 崔珏;;文化精神与美的凝聚力量——从中国画艺术看民族文化认同[J];同舟共进;1995年04期
6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1期
7 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8 肖涛;高汝东;;文化转型视野下的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认同[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王婷婷;;传播心理学视阙下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11期
10 高汝东;白照兰;安晓平;;试论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认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占军;;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郭日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3 简德彬;;经典的永恒与流动[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沈壮海;探索当代社会民族文化认同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4年
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尹鸿;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N];人民日报;2008年
3 李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根在中原”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萧放;“春节符号”设计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5 毛佑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许怡;略论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06年
7 田丰邋(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把文化大省建设推向新高度[N];南方日报;2007年
8 曹金玲邋肖春飞;民俗教育“从娃娃抓起”?[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发挥好重要节庆日的独特优势[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欣辉;力量与规范: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娜;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姚琳琳;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小娇;新疆伊犁地区锡伯族少年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5 任鹏;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彭文韬;q!印良品设计的民族文化认同[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7 李雪泉;彝族尼苏小镇建设中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张咏欣;端午节庆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9 王文婷;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1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661889.html